农业生物技术一直是全球科学、经济和政治各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其安全性也备受政府和广大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虽然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但这些争论已被科学研究的结论所否定。”日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贾士荣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在一个农业生物技术有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教授和胡瑞法教授通过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种植对整个经济与贸易的长期影响。
研究数据显示,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将为我国的宏观经济带来巨大效益。如果转基因水稻也投入商业化种植,到2010年,转基因抗虫棉和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将能为中国带来超过52亿美元的收益。转基因棉花推广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表明,种植转基因棉花的农民和消费者可从中分别获得65%和32%的利益,转基因棉花种子企业获利2%,技术研发部门获得1%的利益。
胡瑞法表示:“在中国,种植转基因棉花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能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刚刚发布的《2008年全球生物技术商业化现状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共有25个国家1330万农民种植了1.25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
据了解,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主要源于转基因作物能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报告还显示,2008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已达75亿美元,约占全球商业种子市场的22%。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转基因抗虫棉成功育成,到2006年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已达400万公顷,占棉田总面积的75%。10多年来,棉农由于农药和用工减少、产量增加,增收节支超过166亿元。目前,除抗虫棉以外,转基因抗虫杨树和抗病毒木瓜已被批准大规模生产应用,其他转基因作物正在进行田间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尚未推广应用,产品也未进入市场销售。
不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已结束,商业化种植的前期准备已就绪,但由于社会和对外贸易等原因而迟迟未能推广。
然而,绿色和平组织前不久在北京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指出,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果其中任何一种通过商业化种植,将意味着中国13亿人的主粮控制权被完全拱手交给国外生物公司。
对此,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知识产权问题不应成为阻碍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理由。他说:“我国在湖北省和福建省进行的转基因水稻生产试验表明,转基因水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是核心技术;即使有些技术涉及到别国知识产权,完全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换、购买、授权等一系列商业办法来解决;此外有些国外的转基因水稻并未在我国申请专利,我们完全可以在国内利用,只要不出口即可。”
针对绿色和平组织所倡导的生态农业模式,黄大认为,生态农业的产量非常低,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我国是全球最早开发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曾多年处于世界第四位,但自2003年起退居第五位,2006年又降到第六位,产业化速度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矛盾。黄大建议,国家应改进转基因安全管理,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27/4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