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纵深
大省乳业的不等式
□经济视点报记者 桑 燕
2008年全国乳品销售1810万吨,河南销售量82.5万吨,全国排名第6位。“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河南已经是几大重要市场之一。” 河南省食品办副主任、河南省乳品工业协会专业协会秘书长吴祖兴说。
河南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吸引光明、蒙牛、伊利先后进入,于2004年投产的焦作蒙牛乳业(10.84,0.48,4.63%)有限公司甚至成为蒙牛集团效益最好的子公司之一。
但这个乳业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本土乳业品牌却很弱势。“全国的乳制品销售前十强,年平均收入在60亿左右。而河南的乳品企业前十位,平均收入只有2.5亿。”吴祖兴举例说。
乳业大省和品牌小省
回顾河南乳业的发展史,等同于中国乳业发展史。
中国乳业的发展史相当久远,但真正形成规模并进入高速发展期,却是近十几年。十多年来,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牛奶产量增长了十几倍,产量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
现代河南乳品工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之初,河南创建了郑州种畜厂(即现在的花花牛的前身)、郑州国营牛奶站(即光明山盟的前身)、洛阳牛奶公司(巨尔的前身)及开封红光、人民、南郊等牛奶厂。这是河南最早的乳品加工企业。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乳业的第一个飞速发展期,河南乳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郑州种畜厂创建郑州亚卫实业总公司,“花花牛”品牌快速发展起来,山盟、巨尔也迅速崛起。随后,一批新兴乳业公司加入进来,河南乳业进入突飞猛进的时期。
截至目前,河南有能力加工乳品的企业多达数百家,单郑州市面上就有“花花牛”、“光明山盟”、“牛丰”、“金金牛”、“北极王”等30多个品牌。
但是与牛奶产量大省不相称的是河南乳企规模偏小,品牌性较弱。
“企业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吴祖兴分析。“河南乳业的现状与它的资源条件和乳业大省地位是不相称的。”他说。
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分析是,河南是农业大省,拥有奶牛养殖丰富的饲料资源,同时又是一个人口大省,拥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而对于处于从亚热带到暖温带大陆性过渡气候条件下的河南来说,具备养殖奶牛的自然环境。
但是,200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河南奶牛饲养量仅占全国存栏量的0.246%,在全国排列倒数第四;年人均牛奶占有量1.69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6.6公斤的26.1%。明显的差距使国内乳业巨头有了可乘之机。
有人以销售收入划分把河南乳企排到了“第四梯队”——蒙牛和伊利销售100多亿元,光明、三鹿等销售50多亿元,陕西银桥等区域品牌销售10多亿元,而河南销售量最大的三鹿花花牛销售收入才3亿多元。
在这样的反差之下,河南乳企开始了突围之路。
第一次突围
第一个想要打破僵局的是河南乳业的龙头企业河南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花牛)。
到2002年时,花花牛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60吨,销售收入预计突破1.5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花花牛已经扎根郑州市场,稳居河南第一。
虽然执河南奶业之牛耳,可“花花牛”这个“老大”过得并不开心。
“花花牛”人的忧虑不无道理。
10年过去了,当年与河南黄河滩区奶牛带并列的河北坝上奶牛带成就了鼎鼎大名的“三鹿”,内蒙呼伦贝尔盟奶牛带孕育了闻名全国的“伊利”,而黄河滩区奶牛带除郑州近郊养了几千头奶牛外,其他的还是荒草遍地的黄河滩。
从国内乳品业竞争态势讲,上海的“光明”、北京的“三元”、河北的“三鹿”、内蒙的“伊利”,这些企业年产值都在10个亿左右,花花牛不到人家的一个零头。
被赋予龙头企业的责任感驱使花花牛迫切寻求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寻求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成为“花花牛”的选择。
花花牛最早的初衷是联盟——与河南乳企联盟,做大做强。联盟对象是其在郑州的对手山盟。2002年7月,有消息称“‘花花牛’、‘山盟’奶制品企业联合组建奶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设董事会,组成紧密的股份公司……统一生产,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形成左右郑州乃至中原地带鲜奶及其奶制品市场的航空母舰。”这一传言并得到了山盟高层的肯定回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26/4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