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家大型农资连锁企业在此次招标中赢得了1个标的。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士告诉记者,“此次招标之所以多出来1个标的,就是因为原2008年——2009年度吉林区域5万吨淡储量需重新招标。”
这位管理人士进一步表示,“为什么国家要进行第二轮化肥淡储招标?那是因为第一轮部分标的中标企业并没有完成淡储任务。即使是没有退标的标的,真实的完成情况现在也不容乐观。”上述管理人士说。
记者了解到,其实从2008年9月开始,化肥淡储就已出现了进展异常的现象。中农集团一位人士表示,去年年末之所以淡储进展不顺,资金问题是原因之一。
这位人士认为,去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日趋严格。同时,去年年底化肥价格一路下跌,让市场风险加剧,农资企业因此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
但即使信贷条件得到改善,无法预测的市场风险也让农资企业裹足不前。
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潘守军就曾对媒体表示,该公司去年年底的淡储量只有4~5万吨。在解释“不敢储”的原因时,潘守军表示,其中之一在于无法确定市场需求。
代鹏举指出,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制度由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来共同承担。但生产企业库存能力有限,流通企业买涨不买跌,实际操作效果并不好。
这与国际肥料工业协会荣誉主席、中阿化肥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武四海的观点颇为契合。“由于企业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此商业储备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起到平抑化肥价格的作用。”
国都证券分析师徐文峰也认为,“在目前的商业储备制度下,企业实施淡储的积极性并不高。流通、储备企业的利润本身很薄,由于化肥价格的波动较大,经营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一位人士指出,目前国家给予承储企业的贴息收益有限,但贷款、仓储等费用却需企业解决。由于化肥市场不景气,不少企业仅进销之间的差价就可能要承担数百元的损失,对淡储热情不再也属情理之中。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05/4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