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 源北京报道
中央化肥储备机制已呼之欲出。
近日,业界传言政府有关部门正就化肥储备进行讨论,国家有意在2010年建立总量达1000万吨的化肥国家储备,但此事尚未最终确定。
3月3日,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化肥国家储备确实已在开展前期工作。中央化肥储备制度一旦建立,中国农资集团应当会从中分到一块大蛋糕。”
记者了解到,中农集团的出资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就是中央化肥储备机制的主要幕后推手之一。
幕后推手中农
按照已被披露的意向,国家有意在2009和2010年分两批建立中央化肥储备,每批的储备量为500万吨。
国家化肥储备机制呼之欲出的背后,可以看见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身影。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底,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立中央化肥储备制度的报告》(下称《报告》)。随后,《报告》得到了温总理的批示,相关部门开始进行调研。”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报告》中认为,中央化肥储备不仅可以保证化肥充足供应,而且政府可以掌控化肥价格。进入国家储备库的化肥,可以成为国家调节市场供求、引导市场价格的重要砝码,从而起到维护化肥市场稳定的作用。
国都证券分析师徐文峰表示,“只有国家储备才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平时对化肥的收购可以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提高它们的生产积极性。在化肥价格高涨的时候,就可以拿出储备来平抑物价。”
浙商证券分析师代鹏举也认为,只有实施国家化肥储备,才能稳定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市场预期,降低生产企业库存积压的风险,提高化肥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化肥充足供应,也将对缓解我国化肥市场特别是淡季时化肥市场的供需矛盾、防止价格的大幅波动产生积极影响。
中央化肥储备机制一旦得以确定,参照现有原油国家储备体系,中农有望成为执行主体之一。
作为农资供销领域的国有主力军,中国农资集团注册资本2.33亿元,总资产140亿元,其机构网络和业务覆盖全国,年经营各种化肥14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达260亿元。
中农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海南设有7个全资子公司,并拥有22个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拥有21家复合肥、尿素生产企业。
最重要的是,中农在国内设有18个大型仓库作为物流中转,库容达100多万吨,并拥有30多万平方米的货场,5条铁路专用线和2座万吨级码头。
这与《报告》提出的国家化肥储备基本建设思路颇为契合。
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建议,化肥“储备地点应主要选择在粮食主产区,保证国家粮食主产区化肥市场稳定。”而中农目前的18个大型仓库都建在主要农业用肥大省。
对于化肥储备库的建设,《报告》还建议,“可以依托当地现有的仓库系统,采取改造、新建和租赁3种方式。储备库建设和改造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每年的银行贷款利息、储备库租赁费、运营成本及管理费用等也由中央财政全额补贴。”
这意味着一旦中农承担起国家化肥储备的任务,其仓储资产和仓储能力将有望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迅速做大。而对中农在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的800多个农资配送中心和18000多个农资连锁经营店而言,则意味着价格和数量更加稳定的产品来源。
商业储备的处境
根据《报告》的建议,中央化肥储备制度一旦得以建立,现行的化肥商业淡季储备制度将被替代。
现行的化肥淡储制度源于2004年。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向国务院提出建立化肥淡储的意见。2005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管理办法》,确定了以流通企业为主、兼顾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并且淡储化肥经营盈亏由承储企业承担的化肥淡储方式,其运行原则是企业储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和市场运作。
事实上,在化肥行情不景气的当下,商业储备已陷入两难的境地。
就在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经贸司、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对2008/2009年度新增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承储企业资格评审(第二批)进行国内公开招标。
资料显示,2008年——2009年度新增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承储企业资格(第二批)公开招标的淡储规模为405万吨,其中新增化肥淡季商业储备规模400万吨,淡储区域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每个淡储标的5万吨,共分为81个标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3-05/43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