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本网记者从农业部在京召开的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抗旱能力座谈会上获悉,在今年特大旱情中,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表现出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耐旱及耐寒能力,旱情普遍好于传统耕作的地块。
据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抗旱技术指导与效果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对照田高0.2—3.2%,而且麦苗偏壮、偏绿,干黄叶少,直立性强,一类苗比例大;保护性耕作麦苗分蘖数比传统耕作的麦苗分蘖数高0.4—0.9个,麦苗次生根数多1.2—2个。
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对记者说,这次大范围干旱是对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和抗旱效果的一次检验,为进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也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保护性耕作先进性的认识、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先进性的影响,增强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化司将继续作好保护性耕作监测工作,为科学研究保护性耕作提供基础数据,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支撑,为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刘宪告诉记者,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农业部建立的12个保护性耕作监测点数据表明:与传统耕作比较,可减少工序3—4道,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3.2公升/亩;玉米降低成本52元/亩,小麦降低成本46元/亩,大麦降低成本38元/亩,糜子降低成本18元/亩,黄豆降低成本18元/亩,油菜降低成本23元/亩;免耕比翻耕减少风蚀量31.76%,提高土壤有机质0.03%,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比焚烧秸秆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别是免少耕播种和秸秆覆盖可节水35—65立方米/亩。据初步统计,2008年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4297.85万亩,节省用工约2.1—3.4亿个、节省灌溉用水17—25亿立方米、新增粮食56—168万吨、节本增收总效益大约36.2亿元,减少水土流失4300—8600万吨、农田扬尘84—168万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166—364万吨。
农业部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实施力度,一要强化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技术指导人员要进村入户到田,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让农民会操作机具,掌握技术要领。二要组织农机推广、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完善技术模式;要发挥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专家和机构的作用,解决好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要加大对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区域内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三要结合实际做好保护性耕作机具试验选型工作,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积极参与保护性耕机具的研制改进,逐步确立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主推机型和产品;加大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质量跟踪监督工作,保护农民利益。四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管理经验,改进实施方法,同时加强监督检查,改进技术服务,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作用,确保实施规范,提高实施质量。五要继续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加强对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的培养,推进社会化服务,建立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效机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2-23/4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