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增五丰”来之不易,也来得及时
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灾害频发和生物质能开发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自2006年以来,终于在全球发生了一场至今未息的粮食危机。面对全球粮情和我国国情,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增产,连续五年夏粮丰收,实现了自1985年以来的首次连续“四增五丰”,并于2007年重登10000亿斤台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夺得粮食连续“四增五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战略支撑。
“四增五丰”来之不易
从1996年到2007年的12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发展轨迹。2007年以前,我国曾有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突破10000亿斤: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0091亿斤,这是1984年达到8000亿斤水平之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之后的1998年达到10246亿斤,1999年达到10168亿斤。
但随后五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8614亿斤。面对粮食生产和供求的变化,中央果断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实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夏粮连续五年丰收;其中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0030亿斤,较2003年增产1416亿斤;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408亿斤,较2003年增加480亿斤。
我国粮食连续“四增五丰”,特别是2007年再登10000亿斤台阶,相比以往更为不易。
从时间上看,这几年粮食恢复发展的步伐加快。2004~2007年,粮食生产一直以较快速度恢复发展,2004年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2005、2006年分别比上年增产291亿斤、280亿斤;2007年又增产69亿斤。如果1996年和2007年两年的粮食生产都从8600亿斤左右起步,同样是增产1400多亿斤粮食,2007年重登10000亿斤台阶只用了4年时间,时间明显缩短。
从耕地资源看,这几年粮食恢复发展的资源约束加大。这四年间,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约600万亩。1996年、2007年两年的粮食产量同样是10000亿斤水平,但面临的耕地资源条件却大不一样。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到2007年减少为18.25亿亩,净减少1.26亿亩。2007年粮食产量重登10000亿斤台阶的耕地制约远远大于1996年。
从气候条件看,这几年粮食恢复发展的灾害影响加重。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小麦产区多遇暖冬干旱,病虫害偏重发生。2007年北方粮食产区干旱严重,部分地方造成秋粮减产;南方产区洪涝灾害严重,损失较大。粮食生产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和影响。但2004年以来,夏粮、早稻、秋粮实现季季增产,水稻、小麦、玉米均获丰收。
从品种结构看,这几年粮食恢复发展的质量要求提高。2004~2007年粮食优良品种面积扩大,优质率不断提高。2007年粮食的优质率达到61.3%,比1996年提高4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优质率分别达到72.3%、61.6%、47.1%和70.3%。这无疑加大了粮食生产的难度。
从市场条件看,这几年粮食恢复发展的市场制约加剧。近些年来,国内粮食价格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影响种粮农民收入;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进口对国内粮食价格和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粮食连续“四增五丰”,是在克服不利市场因素情况下取得的。
“四增五丰”的战略意义
粮食连续“四增五丰”的战略分量究竟有多重?重登10000亿斤粮食台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彰显了我国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坚定信心。当前全球粮食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放松了粮食生产。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耕地减少和粮食需求增长的压力不断加大,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每年以0.5%~0.7%的速度增长。正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把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紧抓粮食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发展粮食生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7-29/4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