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十破十立”开创粮业新局面——纪念粮改30周年


  京从改革开放发轫的1978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路程。 30年,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更新观念;30年,锐意探索,改革体制,转换机制;30年,再造企业,转变方式,创新发展。30年,难中求进,坚韧攻关,终于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铸就“十破十立”巨变,开创现代粮业新局面。

  一、“十破十立”促使粮业初步实现“十化”

  如果回顾始终以粮食市场化为取向的30年粮改历程,成就和问题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序幕阶段(1978— 1984)。在此初始阶段,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恢复集市贸易,扩大议购议销,为以后逐步深化的、波澜壮阔的粮改作了准备。二是改革深化阶段(1985— 1997)。在此阶段,采取多种深化粮改的措施,实行“价格双轨”,推进“保量放价”。三是改革攻坚阶段(1998—2003)。此阶段的关键举措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深刻触及了粮食企业和整个粮食行业。四是改革突破阶段(2004至今)。在此阶段,以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契机,我国的粮改取得了实质性、稳健性突破。2004年是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分水岭,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攻关、健全和完善,基本构建起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和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实现了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

  今昔对比,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十破十立”,变化翻天覆地。

  一是破除高度垄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自由购销的市场经济体制。30年勇于探索,革故鼎新,逐步摒弃单一成分、单一渠道、单一形式、多道环节的“三单一多”的经营体系,代之以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三多一少”的经营体系。迄今,全国已经形成了粮食购销多主体、粮食流通多渠道、粮食企业多成分、粮食经营多形式、粮食流通多元化的新格局。

  二是破除政企不分、粮食企业是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政企分开、粮食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深化粮改中,粮食行政部门彻底转变职能,与粮食企业的“人、财、物”完全分开,使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微观主体。国有粮食企业积极进行“三改”,即改革、改造和改制,出现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并存的局面。目前各地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粮食企业已超过10万个。

  三是破除行政确定指令性粮食价格的机制,逐步建立以市场为主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迄今,我国粮食价格改革实现了最重要的转变,即由市场供求为主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转变,并且已经形成由市场价格、差别价格、保护价格等构成的价格结构体系。作为核心市场机制的粮食价格机制,在优化粮食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出更大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破除传统“计划经济型主渠道”,逐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型主渠道”。广大国有粮食企业摒弃政府赋予的垄断性、排他性、高度集中型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转变为“市场经济型主渠道”,即依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加强市场主渠道地位,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不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降低粮食市场流通成本,扩大粮食市场流通的数量。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国国内粮食流通量约为1.7亿吨,其中国内跨省(区、市)的粮食流通量约占9500万吨。

  五是破除粮食产供销分割的单一化组织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粮食产业链有机结合的综合化组织经营方式。近年来,各地粮食部门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勇于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涌现出1490多家粮食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这批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粮食”,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向生产者提供统一的优质服务,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创造了持久的动力。

  六是破除粮食企业传统的经营业态和运营网络,逐步建立连锁、配送、代理等现代的经营业态和运营网络,推进城乡粮食流通一体化和连锁化。许多地方不仅对粮食及其制品实行连锁经营,而且对于优良种子、化肥与生活必需品都实行连锁和配送。在山东、河南和河北等省,国有粮食企业还开展“两代一换”,即开办代农民储存、代农民加工和成品与制品兑换业务,大大方便了农民。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建立健全 核心 品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