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发动“蓝海”战役
《环球》杂志记者/刘泽平 姜锦铭
2008年1月13日,中国首家外资农村金融机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满月”。这家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独资控股的村镇银行,自5个月前被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开始,就备受外界关注。
针对外界对外资银行开辟中国农村市场前景的各种质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郑海泉语气坚定地告诉《环球》杂志:“汇丰银行将在中国多个省份开设村镇银行,按照董事会的要求,村镇银行一定要经营成功,不能失败,即使村镇银行发展不如预期,汇丰银行也不会从农村市场撤退。”
据汇丰银行相关负责人透露,汇丰银行2008年还将在我国农村地区开设6至10家分支机构,两至三年内要达到30家左右。
与此同时,花旗、渣打等金融业“巨无霸”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即将涉足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商机成“导火”
中国银监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认为,外资商业银行投资决策前要开展大量的可行性论证分析研究,投资审核程序严格而科学。在华外资商业银行不约而同表示要开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这并非轻率的举措。
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退的声音仍在人们耳边回响,外资商业银行为何急于“进军”这个领域?
市场化改革之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节省成本纷纷退出了农村市场。从1999年开始,全国上千家农村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银行大规模撤并了31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与城市里金融机构滋生蔓延不同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急剧萎缩,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真空”。
中国城市金融市场逐渐成为竞争激烈的“红海”,而农村金融市场成了典型的缺乏竞争的“蓝海”区域。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说:“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供需矛盾突出、服务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建设不配套和政策扶植不到位。”
现在,农村主要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认为,由于自身制度、政府干预以及历史包袱等各方面的原因,整个信用社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上烦琐的借贷手续、复杂的“联保贷款”,使农户对农村信用社尽量避免。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基本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其不但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而且事实上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农村的储蓄流到城市进行投资,这就造成农村缺乏投资,农民收入增加非常缓慢,他们靠农业很难增加收入,只能到城里打工。
“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非常旺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要,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已经开始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问题比较熟悉的李昌平这样说。“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对15省24市县的村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
清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有1.2亿农民有贷款需求,每年资金缺口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现只能满足60%,农村小企业贷款的满足率仅50%。农民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往往通过非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进行融资。
目前,中国地下金融的资金数量比较惊人。据央行调查统计司2007年对民间融资的调查推算,中国民间融资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占GDP的7%还多。很多被称为“地下钱庄”的私人机构,月利息高达6%至8%甚至更高,他们依靠发放高利贷而获取暴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刘玲玲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农民67%的借贷发生在亲友之间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渠道,商业银行只占农村贷款市场5%的份额,在央行特批成立的全国7家小额贷款公司中,2005年开业的山西平遥日升隆、晋源泰两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年利率为20%,呆坏帐率为0%。”
村“战机”
中国政府把村建设作为战略方针提出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就成为实现这个战略方针的工作重点之一。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村,归根到底要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而发展农村经济就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1-24/4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