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的创作基于对家乡的热爱,故乡成为诗人们精神的原产地和诗人灵魂扎根的地方。“潜江诗群”的先行者、潜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黄明山,他的创作贯穿了整个潜江现代诗歌发展史,他深情地说道:“潜江是我的故乡,喜欢故乡是不需要理由的。潜江这座城市承载着诗人们所有的欢愉与疼痛,这是我心灵的土壤。我的写作离不开土壤,我别无选择。”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评家霍俊明评价称:“潜江诗群”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影响在于与它存在的一个个人与群体的交互性。潜江诗人在抒情诗、乡土诗、意象诗、口语诗、先锋诗等多种风格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潜江诗人的诗歌,极具江汉平原特色,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的地理是诗人们写作的“标准根”。
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诗评家荣光启这样评价黄明山的一首诗:“‘静’和‘思想’这种抽象之物在这里被人格化,看得出诗人在想象上的气魄与技艺上的高超。他的诗歌往往自身边的诸多物象出发展开诗思,于不经意间对旧的意象进行了变构与重新的命名。他的诗歌弥漫着一种清晰和痛切的现代乡愁,自然细腻的笔触,在平实的描绘中展现出具有意味的审美追求,诗歌接通了人类共同的经验。”
新华社驻安徽分社副社长、诗人陈先发认为,“潜江诗群”的创作特征边界清晰,诗人从江汉平原地理中捕捉灵性,每个人在艺术上又保留了各自鲜明的独立性,作为个体又烘托出整体的文化现象,个人性和地域文化整体性一起呈现出来。因而构成了“潜江诗群”风格上的独特性和技术上现代性的艺术特点。
3.历史人文:潜酬唱有鸿儒,往来多名士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华台、花鼓戏、江汉油田、曹禺等,潜江的内秀与潜质,深入到每一寸土地,诗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故乡的探寻和描摹。
潜江人自宋元开始便有了诗文创作和文学交流的习俗,宋代诗坛名家与潜江状元毕渐的诗歌酬唱、宋代诗人与潜江县令的诗歌唱和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潜江明清诗选》共收录潜江明清两代诗歌351首、诗家107人。这些诗词传统成为潜江诗群的“根”,历来的诗人们,实现了对楚文化的传承。
潜江人崇文厚德、创新图强,这对潜江人文氛围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潜江的诗歌创作氛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让青、秀夫、梁文涛、郭红云等成名的诗人都是从此时开始创作的。
到80年代末,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者”诗歌思潮和以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诗歌思潮,呈现出对诗歌传统和外国诗歌艺术经验的碰撞交流,诗歌浪潮风起云涌,诗人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普通人心目中的“大神”。北岛、顾城、舒婷、欧阳江河等人的诗在全国风靡一时。
受诗歌潮流的影响,武汉掀起了影响全国的“85美术思潮”,也成为了全国的“诗歌重镇”。湖北诗人谢克强、刘益善、梁必文、熊召政、饶庆年等人成为湖北诗歌界的一面旗帜。这股思潮很快波及到潜江。潜江的诗人们开始到全国各地去学习、交流,参加“刊授会”,省内诗人田禾等人也多次到访潜江。传承千年楚国余风的潜江,成为文人骚客兴盛活跃之地,视野大变,贮立时代潮头。
进入90年代之后,潜江诗歌创作群体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一部分诗人转向其他文体的写作,还有一部分人开始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而坚持诗歌创作的一部分诗人则回到了“个人”,更加强调“自我”在诗歌中的地位,写诗成为自我心灵得到慰藉的一种方式。诗人们开始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乡土、历史、人生等多层面的思考。从这一时期开始,潜江诗歌的厚度、广度、深度、力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写作时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