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图文:中国文坛崛起“潜江诗群”

网友投稿  1970-01-01  互联网

图文:中国文坛崛起“潜江诗群”——中国诗歌界的“潜江现象”观察    农村新报讯 图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在研讨会上发言。
  图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波(左),潜江著名诗人梁文涛。
   图为: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接受媒体采访。
   图为:从右至左依次为诗人沉河、平果、黄明山、黍不语、秀夫、湖北青蛙。
   图为:著名诗人、诗评家与潜江诗人见面会现场。

    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城,常年活跃着百余位诗人。原《人民文学》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韩作荣说,作为一个省直管市,潜江诗人如此密集,创作质量如此均衡,在全国都较为罕见。他称之为诗歌界的“潜江现象”。
    6月下旬,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等30余名诗人、评论家齐聚潜江,参加“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围绕“潜江诗群”展开研讨,探讨中国诗歌界的“潜江现象”;探讨诗的个人性和群体性,新诗的代际、流派与群体等话题。如火的夏季,在江汉平原掀起如火的诗情……

    1.诗词现象:潜江和诗歌在一起

  潜江是一座诗歌之城,写诗的却有3000多人,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公务员、教师、农民工,有上百名诗人活跃在中国诗坛。30多名诗人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每年都有数名诗人入选国内多种诗歌年度本。2007年,潜江被誉为“中华诗词之市”。
    潜江诗群从“60后”算起,到现在“00后”的出现,每个年代都诞生了多名具有标杆意义的诗人,诗歌创作代代相传,并形成了浓厚的创作氛围。2016年5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中心出版的《潜江诗选》共收录63位潜江籍和在潜工作的诗人诗作235首。入选作品为1979-2015年诗人们创作并发表的现代诗代表作品,全面反映了潜江现代诗歌创作风貌。诗选中“60后”诗人就有41位。潜江籍的柳宗宣、沉河、龚纯(湖北青蛙)、余述平、路漫等诗人,已经声名在外。而现居潜江的黄明山、让青、梁文涛、王春平(平果)、朱振雷(秀夫)、杨义祥、杨汉年、雪鹰、魏理科(大头鸭鸭)、郭红云、丁香结、杨代林、贺华中等诗人,是本地活跃的文学力量,他们各自的写作,也大都独具风格,诗歌成就国内知名。
    潜江诗人靠着自身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省内、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广泛认同。由于“诗名在外”,著名诗人韩作荣、于坚、韩东、杨黎、周亚平、余怒、沈浩波等近30人都曾到访过潜江,诗歌交流活动十分活跃。
    目前,潜江诗群的主体创作力量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的诗人,他们常年坚持创作形成的浓厚氛围,是“潜江诗群”崛起的直接原因。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潜江诗群“70后”中的彭家洪、李昌鹏、工兵、柴安平等人,实力不俗。“80后”女诗人黍不语,也小有名气。“90后”诗人王威洋、灰狗、韩梅等人活跃在网络平台。一批又一批诗人从不同的层面,烙下时代的印记,造就了今天“潜江诗群”的崛起。“我的母亲,一个人立在遥远的/被死亡点燃的/村庄/那种天真和原始/火光一样映现/在我的脸庞。”今年4月,潜江“80后”女诗人黍不语接到朋友通过微信发来的图片,她的诗歌《春日想到母亲》,被悬挂在武汉地铁2号线积玉桥站。和黍不语一样,大头鸭鸭、湖北青蛙等10余名潜江诗人的诗歌,在武汉地铁沿线被千千万万的人阅读。
    少年时,在家务农的潜江“60后”诗人杨汉年读到荷马、歌德、拜伦等国外诗人的作品,引发写诗兴趣。1993年,杨汉年到海口谋生,在一个采石场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在异乡,写诗成为他唯一的慰藉。13年后,他回到潜江,发现潜江的诗歌圈子依然火热,于是再也不舍得离开家乡。“写诗不能解决生计问题,却在精神上支持我面对生活。”杨汉年写诗近30年,创作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他开了一家杂货铺,一边维持生计,一边写诗。
    在潜江,虽然诗人们的职业不同,生活际遇迥然,但他们把对诗歌的热爱,注入到平凡的生活之中,成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前行力量。

    2.百花齐放:众名家评说潜江诗群

  诗人们的创作基于对家乡的热爱,故乡成为诗人们精神的原产地和诗人灵魂扎根的地方。“潜江诗群”的先行者、潜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黄明山,他的创作贯穿了整个潜江现代诗歌发展史,他深情地说道:“潜江是我的故乡,喜欢故乡是不需要理由的。潜江这座城市承载着诗人们所有的欢愉与疼痛,这是我心灵的土壤。我的写作离不开土壤,我别无选择。”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评家霍俊明评价称:“潜江诗群”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影响在于与它存在的一个个人与群体的交互性。潜江诗人在抒情诗、乡土诗、意象诗、口语诗、先锋诗等多种风格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潜江诗人的诗歌,极具江汉平原特色,共同的生活背景、共同的地理是诗人们写作的“标准根”。
    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诗评家荣光启这样评价黄明山的一首诗:“‘静’和‘思想’这种抽象之物在这里被人格化,看得出诗人在想象上的气魄与技艺上的高超。他的诗歌往往自身边的诸多物象出发展开诗思,于不经意间对旧的意象进行了变构与重新的命名。他的诗歌弥漫着一种清晰和痛切的现代乡愁,自然细腻的笔触,在平实的描绘中展现出具有意味的审美追求,诗歌接通了人类共同的经验。”
    新华社驻安徽分社副社长、诗人陈先发认为,“潜江诗群”的创作特征边界清晰,诗人从江汉平原地理中捕捉灵性,每个人在艺术上又保留了各自鲜明的独立性,作为个体又烘托出整体的文化现象,个人性和地域文化整体性一起呈现出来。因而构成了“潜江诗群”风格上的独特性和技术上现代性的艺术特点。

    3.历史人文:潜酬唱有鸿儒,往来多名士

  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华台、花鼓戏、江汉油田、曹禺等,潜江的内秀与潜质,深入到每一寸土地,诗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故乡的探寻和描摹。
    潜江人自宋元开始便有了诗文创作和文学交流的习俗,宋代诗坛名家与潜江状元毕渐的诗歌酬唱、宋代诗人与潜江县令的诗歌唱和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潜江明清诗选》共收录潜江明清两代诗歌351首、诗家107人。这些诗词传统成为潜江诗群的“根”,历来的诗人们,实现了对楚文化的传承。
    潜江人崇文厚德、创新图强,这对潜江人文氛围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潜江的诗歌创作氛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让青、秀夫、梁文涛、郭红云等成名的诗人都是从此时开始创作的。
    到80年代末,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者”诗歌思潮和以舒婷等为代表的“朦胧诗”诗歌思潮,呈现出对诗歌传统和外国诗歌艺术经验的碰撞交流,诗歌浪潮风起云涌,诗人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普通人心目中的“大神”。北岛、顾城、舒婷、欧阳江河等人的诗在全国风靡一时。
    受诗歌潮流的影响,武汉掀起了影响全国的“85美术思潮”,也成为了全国的“诗歌重镇”。湖北诗人谢克强、刘益善、梁必文、熊召政、饶庆年等人成为湖北诗歌界的一面旗帜。这股思潮很快波及到潜江。潜江的诗人们开始到全国各地去学习、交流,参加“刊授会”,省内诗人田禾等人也多次到访潜江。传承千年楚国余风的潜江,成为文人骚客兴盛活跃之地,视野大变,贮立时代潮头。
    进入90年代之后,潜江诗歌创作群体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一部分诗人转向其他文体的写作,还有一部分人开始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而坚持诗歌创作的一部分诗人则回到了“个人”,更加强调“自我”在诗歌中的地位,写诗成为自我心灵得到慰藉的一种方式。诗人们开始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乡土、历史、人生等多层面的思考。从这一时期开始,潜江诗歌的厚度、广度、深度、力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写作时代。

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