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顺民众呼声开全国先河


顺民众呼声开全国先河——武汉市民下乡百日纪(上)    农村新报讯 记者 胡胜芳 通讯员 王璐 张宏 谭远璧

    不知不觉,武汉市实施市民下乡计划已经100多天。短短百日,“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能人回乡四张牌”,“发展农业共享经济”等政策相继出台。百日间,全市统计农村空闲农房57295户,发布空闲农房信息3205条,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农户993户,年租金达1203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达8631万元。 百日来,武汉市民下乡活动引起全国诸多新闻媒体、“三农”学者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空心村湾嬗变 活力从何而来?

    今年年初的一天,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平整洁净的道路,郁郁葱葱的绿化,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客人边走边看,边访边赞。
    以前的小朱湾可不是如今的景象。那时,走在湾里的土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猪屎牛粪随处见。村民以种田为生,一家人的年收入不到5000元,年轻人几乎都在外打工。
    变化从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城里人进湾开始。
    村民范秀云感受颇深。她和老伴以前得靠在外打工的儿子寄钱回来过生活。去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许刚按年租金5万元,租下她家的农房,打造成书院,办国学研习班,做周末亲子游学活动,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挤爆书院。看到商机的她,将荒着的地全部种上时令菜,循环散养100多只土鸡,在书院门口摆起了农产品小摊。“这些下乡创业的城里人,带来了游客,让湾里充满了生气。”
    村民王立阳也因城里人的到来喜不自禁:他们全家人长年在外务工,房屋一直闲着。现在退休教授胡勇租下他家的农房,开办了“一家亲”民宿,一年有3万来元租金收入,房屋还有人照料。
    也是去年,张能安等5位城市退休老人,合伙租下湾里的一处闲置农房,创办了老渔民农庄。36岁的村民曾光见人家生意好,也将自家的房子打造一番,开了一家农家乐,3个月不到就赚了3万元。如今,湾里很多年轻人都回家创业,把一家家农家乐开得风生水起。
    小朱湾今昔之变,引起了这位客人——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的关注。临走前,陈一新对同行的调研人员说,新农村建设可以探索“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的路子,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同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

    市民下乡拉开序幕 黄金20条重磅推出

    4月7日,仍是在小朱湾,国学学堂的门早早打开,许刚打扫完书房,泡好一杯茶,静静坐在院内的小木椅上,心情颇为激动。作为市民下乡的先行者,他在等候又一批特殊的客人。
    上午9时,平静的小朱湾,变得热闹起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推进市民下乡活动现场会,正式出台20条政策措施,鼓励市民下乡。
    这被誉为“黄金20条”的政策明确提出,鼓励能人、企业家、知识分子、城镇居民等四类人下乡,通过这些人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可按照星级标准,给予2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补贴;对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湾,户平给予8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紧接着,又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10条支持措施》(俗称钻石10条),其政策立意之高、创新力度之大,在全国少有。因此,市民下乡活动很快受到了全国媒体、“三农”学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直关注市民下乡活动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德富博士认为,武汉市“市民下乡”计划,是对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逆城市化道路探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利用闲置房屋和山水林田资源,发展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文化传承等,把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有机结合。这有别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自发形成了到郊区居住的逆城市化行为。从这个角度讲,武汉市“市民下乡”计划率先拉开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序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新农村建设 政策措施 绿化 散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