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用科学提升地方猪价值


    10月底的一个上午,在云南省禄劝县马鹿塘乡普德村委会,20余名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在该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桂英的指导下,把实验器材摆放开来。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村里?要做什么呢?

    这要从2006年说起,赵桂英在一次出行中意外发现,怒江地区有一种猪数量较多,在当地约有基础母猪3万头。这个品种的猪与其他品种相比有什么特点,庞大的群体能否代表是当地猪种?带着这些问题,她走访后了解到,这个品种的猪群体庞大,体型中等,长期生长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怒江大峡谷,适应性很强。按照国家遗传资源品种认证要求测定发现,这个品种猪的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偏高。赵桂英觉得,如果是当地特有品种,经过认证后可以让村民钻研其喂养方式,摒弃从前没有规律的养殖,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实现增收。于是从收集资料到命名,她做了很多工作,终于在2010年,她在怒江发现的这个品种被认证为高黎贡山猪,从此怒江有了自己的猪种。

    “一个猪种的认证,能丰富地区、省、国家猪品种资源及猪的基因库,是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材料。”现在,作为怒江特色畜牧业发展的品牌,根据高黎贡山猪的特点,当地形成了猪肉及相关制品品牌,由有实力的公司产业化生产。当地还成立了高黎贡山猪养殖合作社,入社农户按要求饲养,养出的猪由公司高出市场价回收,为当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去年,昆明市科技局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为马鹿塘乡普德村、乌东德镇阿巧村和达作卧村送来了300多头撒坝猪种,将“禄劝高寒山区土猪养殖扶贫模式研究及应用”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一年多时间,当地撒坝猪数量不断增加。有了一定养殖规模,如何销出去也是一个问题。赵桂英说,要想打通销路,首先需选择肉质最优的猪树立品牌,形成当地特色,这其中,就要先评定肉质。肌纤维直径小、密度高,失水率少,氨基酸、脂肪酸含量高,胆固醇低,这样的肉质为最好。于是,她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舒相华等专家,带领学生组成了近30人的团队进村检测肉质。

    在普德村委会猪肉检测现场,检测团队身穿白大褂、戴口罩和手套在忙碌。他们中,一部分人拿着手术刀等工具,将瘦肉、肥肉和骨头完全分离,另一部分则用专业器材分别检测料重比、瘦肉率等指标,做好切片和样本。

    “赵老师和舒老师不仅教我们养,现在还帮我们打通销路,提高养猪收入。”普德村养猪带头人孙如建说,一年多时间,他们家的猪圈从500多平方米的石棉瓦房变成了现在1000多平方米的砖房,以前养的白猪也全部换成了撒坝猪,产业化特征初步显现。

    赵桂英表示,目前,当地撒坝猪已注册了品牌商标,并在昆明开起了实体店。这次检测结果出来后,他们将淘汰另一猪种,指导村民养肉质更好的猪。从源头保证猪肉品质和营养,进而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当地特点发展生猪养殖业。  张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检测 猪肉 群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