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教授宣长和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又名狂痒病、猪疱疹病毒病、奥其基氏病、阿捷申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和其他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发热、奇痒、脑脊髓炎症状。但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可有流产、死胎及呼吸症状,哺乳仔猪除呈脑脊髓炎、败血症和综合征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本病有时感染人,但不引起死亡,所以兽医人员在剖检时必须小心,防止通过破损皮肤感染。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1947年首先在家猫中发现本病,以后在猪、牛等动物中流行,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一、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猪疱疹病毒I型)属疱疹病毒科,甲亚科,水痘病毒属,双股DNA,有囊膜。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50~180nm。本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在畜舍内的干草上夏季能存活30天以上,冬季可存活46天,56℃30分钟可以被灭活。把病毒保存在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0~6℃可存活154天,而感染力仅轻度下降。
病毒可在各种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一般易在兔、仓鼠、猪的肾细胞,兔和豚鼠睾丸细胞以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但以兔肾、猪肾细胞最易感,在这些细胞可引起细胞病变和空斑。据认为毒力较低的毒株能产生较大的空斑,感染细胞形成大的合胞体,许多细胞含有A型核内包涵体。本病毒亦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接种后3~4天能形成大小不一的隆起的白痘斑,病毒可以通过鸡胚的卵黄囊、尿囊腔、尿囊膜中继代适应后,可于接种后2~3天致死胚体并使全身出血水肿。本病毒对热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福尔马林和紫外线照射都很敏感。在pH5~9中,一般较稳定。5%石灰乳和0.5%苏打0.5%硫酸和盐酸3分钟可杀死病毒,0.5%~1%NaOH均能将其杀死,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于pH7.6时,90分钟可破坏本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该猪舍几乎每天都有产仔,几乎每窝都发病,窝发病率可高达100%,发病猪主要在1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最早是4日龄,发病率为98%,死亡率85%,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可逐渐下降,成年猪多轻微发病,但极少死亡,主要发病的母猪病程约15日左右,其他母猪流行时间稍长约1~2个月,而肥猪约为1周左右即可停息。
(一)传染源: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1年。
(二)传播途径:除猪可经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发生传染,其他家畜主要由于吃食病尸及病畜污染的饲料后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本病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配种等发生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泌乳母猪感染本病后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可持续3~5日,此时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本病。
(三)易感动物:猪、牛(黄牛、水牛)羊、犬、猫、兔、鼠等多种动物,都可自然感染本病。野生动物如水貂、貉、北极熊、银狐、蓝狐等也可感染发病,马属动物对本病有较强的抵抗力。人偶尔也可感染发病。
三、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段的猪对伪狂犬病病毒敏感性不同,因出现的症状有年龄上的差异。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6日,少数达10日。哺乳仔猪产下后健壮,1~3日龄奶猪都很正常。第二天就发现有的乳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到41~41.5℃,精神沉郁,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其内容物为黄色。乳猪两耳后竖,遇到声音刺激,发生兴奋和鸣叫。对任何强度疼痛刺激都叫不出声音,只能引起肌肉反射活动(如局部肌肉震颤)。有的病猪后腿抬起呈“鹅步式”。病猪眼睑和嘴角有水肿、腹部几乎都有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有的甚至全身呈紫色,病初站立不稳或步行了蹒跚,有的只能向后退行,步态和姿势异常,容易跌倒,进一步发展为四肢麻痹,完全不能站立,头向后仰,四肢划游,或出现两肢开张和交叉。几乎所有病猪都有神经症状,初期以神经紊乱为主,后期以麻痹为特征,最常见而又突出的是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性收缩、癫痫发作、角弓反张、仰头歪颈、鸣叫、眼发直,发生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一般持续4~10分钟,症状缓解后病猪又站起来,盲目行走或转圈。有的则呆立不动,头触地或头抵墙,持续几分钟至10分钟左右,才缓解。间歇10~30分钟后,上述症状又重复出现。病程最短4~6小时,最长为5日,大多数为2~3日,发病24小时以后表现为耳朵发紫,出现神经症状的乳猪几乎100%死亡,发病的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当前,免疫猪群常出现很少发生典型的神经症状,注意观察确诊,即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1-14/13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