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磊 王冬梅
2016年12月8日,风和日丽。笔者走进安徽省天长市仁和集镇芦龙社区的绿宝果蔬家庭农场,只见近400亩的大棚“分工”有序:莴笋、红椒、青椒、韭菜、西红柿、吊瓜、黄瓜、四季豆等数十种蔬菜长势煞是喜人;鱼塘里,草鱼、鲤鱼、日本鲫等十几种鱼欢快地摇头摆尾;篱笆内,鸡、鹅、鸭等家禽悠然地觅食、嘻戏。
像这样成规模的家庭农场,在芦龙社区还有20来家,每年实现产值近1500万元,帮助380多名村民就地就业。一个小社区,缘何能发展出如此多的家庭农场呢?
转观念:创业成时尚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是芦龙社区根据自身独特条件提出的强村富民的新战略。”仁和集镇镇长徐家林介绍说,该社区位于天长市近郊,是传统的涉农社区。天扬一级公路穿村而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空间很大。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动员、引导村民转换思路,搭乘发展特色农业致富。
道理讲得明白透彻,但祖祖辈辈种田和务工的村民们,谁都不敢“第一个吃螃蟹”。
“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必须找人带头!”芦龙社区党总支书记任巧玲瞄准了老党员、老村干刘明文。“老刘是一等一的‘田把式’。他家有11亩地,也曾干过10多年社区支书,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经过一番鼓励和动员,3年前刘明文流转了400多亩地,开办了绿宝果蔬家庭农场。刘明文爱动脑筋,精心打理农场,生产一年比一年好,如今每季生产收入在40多万元。
有了成功的范例,村民们转过了思想弯子,借助独特的地域优势,创业成为新风尚。
建制度:土地“预流转”
“要成规模发展农场,就必须集中土地。然而,传统的土地流转模式弊端显而易见。”任巧玲分析说,若农户各自出租土地,就显得“势单力薄”,自身利益难以保障;若合作社将农户土地集中流转,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又难以承担巨额租金。
芦龙社区创建经济合作社,在皖东地区率先进行土地“预流转”,即在明确投资主体前,由村经济合作社牵头,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委托土地流转协议。项目进入前,预流转的土地仍由农户自主经营;项目确定后,合作社再代表村民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由投资主体(家庭农场主)向村民支付租金。
“这相当于在全社区建立起一个土地流转储备库。有意向的家庭农场主可根据其需要种植、养殖的品种,‘点单’挑选合适的地块,加速了项目落地。”任巧玲介绍说,合作社还会根据项目对田间结构的改变程度,向投资者收取1万元到数万元不等的保证金,以保证种植项目无故撤出后,农户有资金对田地结构进行再恢复。
2015年,芦龙社区通过“预流转”形式成功流转土地2500多亩、发包集体水面3000亩。
学技能:村民成行家
随着社区家庭农场不断增多,农场的种养类型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此,社区专门请来天长市科协、农业科技中心、农广校、植保站等单位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定期为村民开展种养知识、技术培训,下到田间地头为村民答疑解惑。
2014年4月,村民宰森银家庭农场大棚里的葡萄由于治虫杀菌打药不对路,发生死苗现象,市里专家第一时间赶到大棚查病、开方,对症施药。“多亏专家指导及时,最大限度地挽回了损失。”宰森银高兴地说。
通过多种形式的农技培训和现场指导,如今,芦龙社区的村民们都成了行家里手,村里的现代特色农业品牌成了招牌,董尖圩家庭农场的紫金糯生态富硒大米营养高远销港澳,绿宝家庭农场的绿宝葡萄成功注册安徽省著名商标,大地家庭农场的芡实果、莲子出口欧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7-01-06/28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