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癌肿病1895年首次发现于匈牙利,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马铃薯生产上的危险性病害,在中国确定为一类检疫性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常发区一般减产50%,并且降低薯块品质,重者绝收或虽有产量但病薯煮不烂,不堪食用。
从马铃薯癌肿病的名字就能知道这种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而癌肿是它的特殊症状。所谓癌肿,是由于病菌所到之处不断刺激寄主细胞分裂,形成大大小小的瘤子。较大的甚至包围地下茎基部。块茎受害形成癌肿,多发生于芽眼处。瘤子的表皮又常龟裂,疏松,类似菜花状。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花、茎、叶均可产生畸形病变。
引起马铃薯癌肿病的病菌是一种低等真菌。可在土中存活二三十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从寄主表皮细胞和芽眼处侵入。在生长季节病菌依靠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不断传播侵染。低温多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湿度高、温度在12~24℃的条件下有利病菌侵染,所以目前主要发生在四川、云南,而且疫区一般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冷凉山区。此外土壤酸性,有机质丰富有利发病。
由于病种薯是病害传播和延续的重要环节,当前,控制马铃薯癌肿病的首要措施是对种薯实行严格检疫,特别要检查芽眼周围有无肿瘤。划定疫区和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建立无病种薯种繁育基地。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其次是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应改种非茄科作物。一般发生区要在种植前严格剔除病薯,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生长季节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入窖前也要尽量剔除病薯。另外,增施石灰,中和土壤酸性有一定的防病作用。(肖悦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2-11-27/27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