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锦江宾馆锦江厅内高朋满座,省作物育种攻关协助组的100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在这里听取“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院士作《超级杂交稻育种新进展与新思路》的学术报告。9月2日—3日,袁隆平率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人员来到成都,对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的“两系”杂交水稻研发进行了考察。
种稻能吃饱 养鱼能增收
这样的模式创新又实惠
9月2日刚到成都,袁隆平就不辞辛劳前往田间。两天时间,他先后考察了郫县犀浦镇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核心示范基地、双流县籍田镇上贝安迪高科农业示范园区内实施的百亩超级杂交稻苗头新品种试验田等地。
昨日,在双流籍田镇,望着眼前150余亩密布硕硕稻穗的稻田,袁隆平显得格外兴奋,虽然烈日当头,但他拒绝了工作人员提供的遮阳伞,径直向稻田中央走去。摸稻叶、比株高、查看田间土壤湿度……行走在田坎上,82岁高龄的袁隆平健步如飞。
走到长势喜人的“Y两优973”水稻示范田前,袁隆平一眼便看出了该品种的优点:稻穗压得低,能很好地防倒;稻叶尖且直,能更好地吸收阳光。“这个品种就很适合在成都平原乃至四川‘低温寡照’的地区生长。”记者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正是今年刚刚通过审定的我省第一个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实现了四川两系杂交稻新品种选育零的突破。
在该镇稻—渔—藕合种养项目示范田,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实行“稻、鱼、虾、蟹、蛙”互利共生,在保障水稻增产的同时,每亩可增收1000~3000元时,袁隆平啧啧称道:“种稻能吃饱,养鱼能增收,这样的模式创新又实惠。”
以成都为核心,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本土“超级稻”研发
看完水稻试验基地,昨日下午,袁隆平专场报告会如期举行。
潜心水稻事业研究40多年,从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到超级杂交稻推广,袁隆平毕生精力都贡献到杂交水稻的研发中。现场作报告时,谈到中国超级稻的研究历程,袁隆平十分激动,他几乎不用查看资料和课件。“我国从1996年开始进行超级稻的研究,并制定了阶段性指标,在2000年,已成功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产量达到国家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第一期指标;第二期超级杂交水稻亩产800公斤的指标也在2004年实现了,比预期提前1年;当前已进入第三期杂交水稻育种期,计划在2015年达到900公斤/亩。”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他都是脱口而出。
“水稻的潜力是巨大的,抓好几条技术路线,2020年实现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甚至更高亩产的奋斗目标都是有可能的。”袁隆平口中的技术路线,一是改良水稻形态,优良植株形态是高效的基础,二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结合当地实际气候土壤条件,研发超级稻。
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表示,成都乃至四川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基础以及目前发展都很好。近年来,四川近九成的杂交水稻粮田实现了亩产500公斤,发展潜力很大,所以才将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家杂交水稻研发分中心设在了成都。希望四川能以成都为核心,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本土“超级稻”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为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贡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2-09-04/14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