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科技润良田 仓廪稻麦香——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进纪实


  21世纪的前4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4年连年减少的危机,粮食总产量从1999年的5亿吨下滑至2003年的4.3亿吨。

  在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点,科技部联合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与12个主要粮食生产大省,果断启动了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次大规模会战—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全国推动的大项目

  “几部委联合进行大项目规划,多部门合力推动,这种机制在农业科技领域是前所未有的。”赵明说,“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粮食生产任务的紧迫,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这样一个全国推动的大项目,我们在规划设计上确实殚精竭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作物栽培生理系主任、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首席专家赵明说。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技术方案设计上采取了“三三三”的设计理念。第一个“三”指突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重点粮食作物;第二个“三”指突出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3大平原12个粮食主产省;最后一个“三”指突出技术创新的核心区、技术集成的示范区和大面积引导的辐射区的“三区”建设。

  此外,工程在组织管理上也创造性地采取了强化5个“多”的联合推动机制。一是强化多部门的组织协调,成立国家级协调领导小组和省级领导小组,负责重大计划、活动的组织协调;二是强化多途径的资金整合,在资金投入上采取国家拨款、地方配套和自筹经费的三结合。“十一五”期间工程的国家拨款为1.77亿元,带动配套与自筹经费2.25亿元,有效保障了工程的资金支持;三是强化多学科优势互补,根据粮食生产多学科需求的特点,建立了以作物栽培为主,联合土壤肥料、植保、农业机械、信息化等多学科人才队伍;四是强化多层次科技人员衔接。成立了科技工程总体专家组,负责技术咨询、论证、评估和验收。各课题实施单位成立不同的核心、示范和辐射“三区”技术负责专家组;五是强化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以工程实施为纽带,搭建农业教学、科研和推广的结合,探索总结出了“科研院所+生产单位(农户)+龙头企业”等多个粮食丰产技术转化与推广模式,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各地探索出各具亮点的工程实施模式。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塘西坪村农民黄建华在赫山区农业局、区种子公司指导下,不仅带领本村村民建立起优质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示范新品种,还与当地的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生产合同,种植优质早稻和晚稻,实现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改变了以往科技管理部门发布一个指南、大家进行小而散研究的模式,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全方位实施。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大范围、多省市的科研合作,尤其适合这种公益性项目。”赵明说。

  汗水浇灌结硕果

  “虽然工作强度非常大,可每当我们完成了收获或播种任务后,心情都特别愉快,不感觉苦,也不觉得累。”王晨阳的朴实话语道出了默默奉献在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

  近300个单位的5000多位科研人员带着国家使命和科研热忱深入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这些顶着严寒酷暑工作、长年累月吃住在农家的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粮丰工程项目豫北灌区团队负责人王晨阳告诉记者,团队每年所承担的各类大小试验有20多个,而且分布在不同地点。比如在温县祥云镇安排的各类栽培试验占地近40亩(不包括攻关田),涉及上百个小区,在赵堡镇也有试验地10余亩。这些小区的调查测产、收获、脱粒完全依靠比较原始的人工操作。每到这时,团队的科研人员需要分头在不同地区,早出晚归、吃住田间,连续工作10余天。

  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专家,赵明在担负教学科研重任的同时,还需常常奔波各地调研、验收。一次,赵明在车上颠簸了7个多小时到达验收地,一下车顾不上休息就直奔地里,监督采摘玉米。

  人力和资金有限,项目课题的重任却摆在面前,科研团队如何才能完成?王晨阳介绍了他们的创新经验: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是豫北地区的一家民营种业科技企业。一直以来,公司开展小麦高产田展示、良繁基地建设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对品种发育规律、关键及配套技术的系统研究,且技术培训与推广能力不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种子 强化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