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气象观测“一把尺子一杆秤,牙一咬、眼一瞪”的方式,对于干了十几年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的河南省许昌市气象观测站的农业气象观测员李文峰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而2009年,随着全省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器的投入使用,传统的农业气象观测方式已发生了质变,改变了农业气象服务方式。
观测站:旱情预警的“小卫士”
对土壤水分贮存量及其温度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多年来,干旱监测一直使用人工测量方法,观测频率为每月3次或6次。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我国干旱问题日益突出,干旱发生频次和程度明显增加,严重威胁了农业生产。同时,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设疏密均匀且能有效监测干旱发生情况、作物生长实际土壤水分环境的土壤水分观测网,将有利于实现全省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和显示,实现单个站点的土壤水分变化连续监测,结合云图、降雨等气象资料实现区域性干旱预警功能。 ”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说,此举将达到及时监控农田干旱程度、实施科学灌溉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大大提高和改进农业气象观测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观测仪器:性能优良的“好助手”
为解决土壤水分观测中观测仪器落后的问题,河南省气象局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7研究所合作,成功研制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与常规的土壤观测仪器相比,优点是可在同一地点连续不间断测量。测量水分值的范围宽、灵敏度高,还可与自动记录系统或者计算机连接,设备仪器具有安装工程量小、不扰动土壤、易于维护、测量精度较高的特点。 ”参与仪器研制的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冶林茂说。去年,该仪器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评为优秀产品奖。
“观测网减轻了农业气象观测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不愧是农业气象工作者的好助手。 ”李文峰称赞道。
质监体系:探索科学发展模式
为保证自动土壤水分仪稳定、高效运行,科技人员在安装、调试、运行的过程中狠抓细节,严把质量关,在实际工作中建立起全程质量监控新体系,即四步标定法、两步质量控制法和全程质量跟踪监控体系,从而实现了全程质量跟踪监控和完整的质量评价。
四步标定法即出厂标定、现场标定、运行标定、业务标定。在安装设备时,技术人员要根据当地土壤类型和经验数据,对设备进行现场初步标定,确定传感器的初始参数;设备稳定运行6个月后,根据平行观测数据,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得到传感器运行标定参数,实现运行标定;设备稳定运行12个月后,再根据平行观测数据实现最终的业务标定,从而使仪器的测量精度达到业务化运行要求。
两步质量控制法是指在仪器出厂前,由厂家对传感器和仪器进行编号和监测数据登记、建库。然后由气象科技工作者利用不同含水量的石英砂等材料和专用设备,进行传感器的一致性检验。如通过,则发放质量验收合格证,否则返厂重新进行出厂标定。
通过全程质量跟踪监控平台,实现了实时显示各站点仪器运行正常与否等状态,对故障、疑似故障的站点监控报警模块会自动发送短信给省级中心站和台站值班人员。通过科技攻关,河南省局同步开发出基于宽带网和GPRS传输方式的服务软件,以支持全省18个市级气象局,并延伸到110个县级气象局和更多乡镇点。通过软件可以查询全网各台站的实时、历史土壤水分数据,浏览各时段土壤水分变化,为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图表和业务服务产品,为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全程质量监控新体系的建设成功探索出了气象新仪器设备 “合作研发—业务布点—组网运行—应用服务”的科学发展模式。
业务管理:三措并举下的系统化
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已建成6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利用观测网资料技术人员每天制作发布全省土壤水分状况业务服务产品,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在强力推进观测站建设的同时,河南省局建立了相应的标准、规范、制度和流程等系列化业务管理办法,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建立的业务管理办法包括选址规定,观测地段要代表当地地形、地势、气候、土壤、产量水平和主要耕作制度等;建设技术标准,包括观测场大小、围栏高度、材质和防雷要求等;实施好运行管理规定,包括运行监控、安全管理、技术保障、数据审核归档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0-02-05/14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