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为粮食丰产插上科技翅膀


  □本报记者 李晓玮 董娉

  田宜龙

  大灾之年,我省粮食能获得丰收并再创新高,除了靠党的政策好、人们的努力外,还得益于“藏粮于科技”,以科技的手段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去年9月在我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我省粮食产量之所以连续创出历史新高、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的威力,推广了一批优质品种。

  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指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是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测土配方施肥、精量半精量等关键技术的推广,还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学管理,这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已成为实现我省粮食生产不断增产的助推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独特的“河南育种家群体”,育出优质高产粮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粮食增产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大量事实证明,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不论过去还是将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可取代的。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用种几乎全靠“外援”。五花八门的外来作物种子由于“水土不服”,产量往往很低。据介绍,解放初期我省小麦单产不过百斤,即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只有二三百斤。

  为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很快在全省形成了国家队、(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省级队、地方队和农民育种家组成的农作物品种育种攻关队伍,出现了以许为钢、茹振钢等为代表的小麦育种专家,以堵纯信、程相文等为代表的玉米育种专家。

  “这些专家中既有河南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专家,也有目前仍是农民身份的草根专家,省里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形成了独特的‘河南育种家群体’现象,为我省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专家队伍保障。”省社科院专家说。

  依靠我省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辛勤钻研、刻苦攻关,粮食作物育种突飞猛进,取得了全国一流的成果,选育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郑单958”新品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至目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小麦品种经过9次换代,平均亩产已由1949年的83斤,增加到目前的800斤左右,是原来的近10倍。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河南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已成为黄淮海麦区主导品种。其中“矮抗58”以1325万亩的全国推广面积,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又一当家品种。

  新品种的广泛推广,还大大提升了我省粮食的品质,增强了竞争力,稳定了种植面积。

  据统计,目前,全省优质粮食面积已发展到1.07亿亩,较上年增加393万亩。百农矮抗58、郑麦9023、郑麦366等16个优质高产品种占到了麦播面积的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9%。全省优质专用秋粮播种面积达到5130万亩,较上年增加120万亩。

  正是依靠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技术突破和大面积推广,不仅大大提升了粮食的品种品质,而且对全省粮食单产与总产的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我省夺取连年丰收的关键因素。

  “技术大腕”进万家,科学抗灾夺丰收

  10月6日,国庆长假没过完,也正是小麦播种的高峰期。卫辉市城郊乡魏献领、朱全贵等农民朋友正专心听一位“厅长专家”讲解小麦播种技术:“每亩播量不要超过20斤,播量太大,容易形成疙瘩苗、假旺苗,加重冻害,后期倒伏的危险也大。另外,耕深应达到7~8寸,至少两年要深耕一次,这样可以促进根系下扎,有利于小麦壮苗、抗旱减灾和后期防倒伏。”

  讲解麦播技术的是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他正带领小麦栽培和科技推广专家实地指导农户播种小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品种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