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颖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一片51平方公里的耕地,如果按照当地的农业人口来计算,这片土地人均仅拥有1.28亩。
不过,现在它被集中起来,叫做“上海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牵头侍弄这片园区的张炎夏,被当地农民亲切地叫做张老师。
曾经的大学教授,现在的企业家、农民、农业专家,要弄清楚张炎夏现在的身份其实并不难。T恤、中裤、凉鞋,一身短打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炎夏,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佃户”。
从2004年在金山租下500亩地开始种粮食,弃文从农的张炎夏在金山已经“混”了有5个年头了,从土地流转开始摸索,逐渐找到了农业的“门道”。
张炎夏的上海新吉禄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下称“新吉禄”),通过采用规范化种植模式,同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统一管理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统一安排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最后的成果,就是17.5元/斤的金山博士米,它已为张炎夏带来了一年上千万元的销售额。
走进张炎夏位于金山廊下的基地,一栋全玻璃结构、金字塔状的办公楼,乍一眼望去前卫时尚,似乎与周围成片的农地显得有些不协调。办公楼的顶部已安装了风力发电机,顶楼还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客房。在尚未正式启用之前,张炎夏与他的近10人的团队窝在门口的保卫室里。
“我的企业不需要很多员工,只要管理人员就够了,我的活都是外包的。”他笑言。
基地的另一侧则是他自己的机场,还有添置的三架农用飞机,用来大面积撒种、施肥,这也是华东地区唯一有机场的农资企业。
在全国种地规模达几万亩的张炎夏从不下地,只是在家里用互联网指挥着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的种植。
“现代农业关键不在种植、设备或是技术上,而是在生产方式上。”张炎夏强调,“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
土地流转的尝试
在去金山种田前,张炎夏曾在上海大学、国防战略研究所以及某合资企业任职。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炎夏来到上海金山,品尝到了廊下镇产的大米。这种米未煮时,就散发着香气,但在市场上却见不到。当时的镇长告诉张炎夏,金山土壤近海又临江的特性,使得种出的大米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香味,但由于一户农民只有几亩地,形不成规模,所以这种大米数量一直很少,难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张炎夏想,能否将这种大米变成商品呢?
当年正逢廊下镇退林还耕,多出了2600多亩耕地。对廊下农民来说,去近在咫尺的上海市区打工更为方便,只要价钱合理对土地流转并不排斥。廊下镇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流转平台,全镇土地都流转到这个平台,然后再通过此平台流转给有需求的企业。
当时,镇长就问张炎夏是否有意承包,按照当时250元/亩/年的租金,张炎夏算了算自己应该不会赔钱,于是就找了三位朋友借了30万,自己也投了10万,租了将近500亩的水田种稻子。
按照政策,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农业基地,可以享受由中央、市、县三级出资,金山区财政状况良好,每亩地还能拿到350元的补贴。
不懂种植甚至连小麦和韭菜还分不清的他,雇用了当地的农民,虽然规模效应是有了,但出工不出力现象突出,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那一年张炎夏统计后发现,自己大约收了51万斤稻谷,其中20万斤烂在地里。实际盈利近20万元。虽然没有亏本,但他也由此得出结论:把地抓在自己手里,等于把所有的风险全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9-09-09/14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