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颖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一片51平方公里的耕地,如果按照当地的农业人口来计算,这片土地人均仅拥有1.28亩。
不过,现在它被集中起来,叫做“上海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牵头侍弄这片园区的张炎夏,被当地农民亲切地叫做张老师。
曾经的大学教授,现在的企业家、农民、农业专家,要弄清楚张炎夏现在的身份其实并不难。T恤、中裤、凉鞋,一身短打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张炎夏,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佃户”。
从2004年在金山租下500亩地开始种粮食,弃文从农的张炎夏在金山已经“混”了有5个年头了,从土地流转开始摸索,逐渐找到了农业的“门道”。
张炎夏的上海新吉禄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下称“新吉禄”),通过采用规范化种植模式,同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统一管理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统一安排播种、施肥等田间管理,最后的成果,就是17.5元/斤的金山博士米,它已为张炎夏带来了一年上千万元的销售额。
走进张炎夏位于金山廊下的基地,一栋全玻璃结构、金字塔状的办公楼,乍一眼望去前卫时尚,似乎与周围成片的农地显得有些不协调。办公楼的顶部已安装了风力发电机,顶楼还配备了设施齐全的客房。在尚未正式启用之前,张炎夏与他的近10人的团队窝在门口的保卫室里。
“我的企业不需要很多员工,只要管理人员就够了,我的活都是外包的。”他笑言。
基地的另一侧则是他自己的机场,还有添置的三架农用飞机,用来大面积撒种、施肥,这也是华东地区唯一有机场的农资企业。
在全国种地规模达几万亩的张炎夏从不下地,只是在家里用互联网指挥着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的种植。
“现代农业关键不在种植、设备或是技术上,而是在生产方式上。”张炎夏强调,“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
土地流转的尝试
在去金山种田前,张炎夏曾在上海大学、国防战略研究所以及某合资企业任职。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炎夏来到上海金山,品尝到了廊下镇产的大米。这种米未煮时,就散发着香气,但在市场上却见不到。当时的镇长告诉张炎夏,金山土壤近海又临江的特性,使得种出的大米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香味,但由于一户农民只有几亩地,形不成规模,所以这种大米数量一直很少,难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张炎夏想,能否将这种大米变成商品呢?
当年正逢廊下镇退林还耕,多出了2600多亩耕地。对廊下农民来说,去近在咫尺的上海市区打工更为方便,只要价钱合理对土地流转并不排斥。廊下镇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土地流转平台,全镇土地都流转到这个平台,然后再通过此平台流转给有需求的企业。
当时,镇长就问张炎夏是否有意承包,按照当时250元/亩/年的租金,张炎夏算了算自己应该不会赔钱,于是就找了三位朋友借了30万,自己也投了10万,租了将近500亩的水田种稻子。
按照政策,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农业基地,可以享受由中央、市、县三级出资,金山区财政状况良好,每亩地还能拿到350元的补贴。
不懂种植甚至连小麦和韭菜还分不清的他,雇用了当地的农民,虽然规模效应是有了,但出工不出力现象突出,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那一年张炎夏统计后发现,自己大约收了51万斤稻谷,其中20万斤烂在地里。实际盈利近20万元。虽然没有亏本,但他也由此得出结论:把地抓在自己手里,等于把所有的风险全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零资本种植
发现问题后,张炎夏到美国、日本、东南亚去考察不同的农业模式。他看到,两三个人就能管理美国的一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亩的大农场。
他向记者介绍,每年企业播种前,期货公司的人会根据行情与农场谈好粮食收购价,期货公司拿着合同到银行抵押获得银行担保书。到播种时,只要给种子公司打电话,他们就会通过飞机撒种,施肥、锄草、灭虫的时候也是如此。到了收割的时节,由收割公司来收割,收完后直接交给期货市场。然后,期货市场扣除种子、肥料、农药、除草剂的钱款,把剩下的款项打到企业账户。整个过程几乎不涉及农民,都是专业工人在操作。
国外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情况下,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实现规模种植。张炎夏试图把这种做法引入国内。“业不是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来完成,应该靠资本运作进行。”张炎夏称这种模式为“零资本种植”。
2006年他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8000亩,但张炎夏再不想通过流转的方式来做了。
他把大米生产加工过程拆分成种植、收割、仓储、收购、加工、销售和配送六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专业的人承担。“简单地来讲就是农民统一按照我的要求种植,由我统一供应种子、肥料、农药,提供种植标准,形成规模化种植的氛围。”张炎夏说,“在农民的种植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再推广农业机械化,包括飞机喷洒,机械化收割,再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据他介绍,稻种从日本水稻研究所购来后自行培育,播种时农民从外面买要70元/斤的稻种他按30元/斤卖给农民,肥料则享受85元/袋的团购价格,农民自己买需要105元/袋,但张炎夏卖给农民95元/袋。此外,收割时,张炎夏找来苏北专业的收割队伍,这些苏北人根据不同纬度稻子成熟季节不同,由北往南收割,由于一年中有半年都在干活,因此每亩地的收费非常便宜。
收割后他委托国家粮库收购,与粮库签订协议,付2分/斤的保管费,稻谷拉出来后被加工成大米,而如把大米糠留下则不需要支付任何大米加工费。
整个过程张炎夏基本没有资金支出,而农民通过前期种植节约的成本再加上将种植的稻谷回购给张炎夏获得的溢价,生产利润从0.1元/斤变为0.3元/斤。
“农民由于害怕失去土地而不敢把土地轻易交给别人。但在这种模式下,农民的收入还是与自己地里的产量挂钩,且利润更高。”他说,“而对企业来讲,在达到规模农业的同时又能提升生产效率,可谓是件‘双赢’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