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科技之光耀亮青海湖生态保护


  青海新闻网讯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湖泊,世界主要的候鸟繁殖地之一,防止荒漠化东侵的天然屏障,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美的湖……太多的理由,让青海湖显得非凡。太多的聚焦,只为保护这一神奇之湖。

  保护青海湖!只为这样一个简单的缘由,中国最高级别的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最美的湖泊,把科研平台设在了辽阔的青海湖。

  保护青海湖!只为这样一个深刻的缘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坚持引进来发展战略,不断密切与中科院的合作,使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沐浴着科技的光芒。

  高端合作: 道路渐行渐宽阔

  或是历史巧合,或是不谋而合,或是水到渠成。2007年下半年,中科院正式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青海省委、省政府明确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青海湖资源。

  从这时开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前期合作基础上,中科院和景区管理局在生态环境、遥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疾病、野生动物保护、信息技术支撑等学科领域,加强了合作,合作的步伐渐行渐快。

  中科院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设置了网络监控与信息中心、整合动物学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室、环境遥感室,初步构建了中科院跨学科、跨领域、开放集成的基于e-Science即科研信息化环境的科研平台。景区管理局在为科学家们搭建科研平台、积极服务科研的同时,努力协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提升景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的科技支点。

  2009年5月,“中科院青海湖联合科研基地”正式挂牌。

  来自不同领域的更多的中科院研究所走到一起,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动物所、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遥感所、湖泊所、寒旱所、技术与物理研究所、地球与环境研究所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10所科研机构加盟基地,参与到青海湖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当中。借助科技的手段、科技的力量,青海湖景区的管理和保护步入数字化轨道,生态保护在量变当中实现着质的飞跃,生态旅游透过科技之窗展现出新的魅力。

  合力保护: 提升生态保护科技含量

  刚刚浮出水面的鸬鹚在抖动翅膀,一只小棕头鸥和母亲在舔嘴亲昵……

  在鸟岛景区,透过电脑视屏,游客和管理人员可以一起看到蛋岛、三块石、鸬鹚岛、布哈河口三角洲诸多地方鸟儿们的适时生活情景,游客观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可以使观察更加入木三分,在观鸟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享受,而且这种既远又近的观鸟手段,极大地降低了人类对鸟类的干扰,提高了对鸟类的保护。就是这样,有关青海湖的奥秘,在院地科研合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解开,在揭秘过程中青海湖生态保护的方向和手段更加科学化。

  按照所确定的合作方向,景区管理局同中科院10家科研机构,初步构建了网络视频监测系统、候鸟GPS跟踪系统、野外科考数据采集系统、青海湖基础数据系统、青海湖网络科普系统、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预警系统、中国数字科技馆——迁徙的鸟科普系统等,广泛深入的合作,提高了青海湖生态保护的科技含量。

  目前,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已投入300万元建成覆盖青海湖5个核心区共19个视频监控节点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保护区核心区域视频监控系统的联网。共建成蛋岛、三块石、海心山、鸬鹚岛、布哈河口三角洲5个局域网,通过光缆和微波汇聚形成了青海湖网络。这一网络集野生鸟类禽流感防控实时监测平台、科普观测在线体验、鸟类行为研究为一体,实现了青海湖夏候鸟集中繁殖地的实时远程视频监控,有效提高了保护区监测能力,通过记录、分析这些鸟类的视频数据,进行鸟类行为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

  野外科考数据采集系统、候鸟迁徙跟踪系统的投入使用,使青海湖景区从靠望远镜、纸、笔的监测记录手段转变为规范的信息采集数据化,监测人员在环青海湖的23个监测样地所采集的全部数据可自动导入青海湖基础数据库,确保了监测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而候鸟迁徙跟踪系统则实现了对野生水鸟的GPS跟踪监测,基本摸清了野生鸟类的迁徙规律及路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生态保护 数据 野生动物 湿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