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转基因: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硬币的两面

  基因技术是对基因进行定向改造和重组转移的现代生物技术,其益处似乎让人耳熟能详。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传统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从而减少了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

  尽管目前通过直接改造产量控制相关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研究还未实现关键突破,但是提高抗虫性能,也意味着产量的提高。

  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容易找到例证。

  英国Cropnosis咨询公司评估指出,2007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69亿美元。而来自中国的数据表明,到2007年,转基因抗虫棉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计高达数百亿元,仅2007年一年就高达近80亿元。

  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更是以多年的量化研究预测,到2010年,中国抗虫棉和抗虫水稻的产业化效益将分别达到10.97亿美元和41.55亿美元。

  但是,关于安全性的话题,却自转基因技术诞生起就成为笼罩在上空的一道阴霾。无数争论和辩驳,一直是转基因技术的忠实伴随者。

  赞成者们提出,国内外数亿人口食用多年,但未真正发现转基因产品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不仅如此,全球累计6.9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也未发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而反对者则指出,观测时间尚短,无法对其遗传毒性作出定论,且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相对转基因本身的研究,数据也少得多。

  关于转基因技术似乎尚未有定论。

  黄告诉《财经文摘》,其实要分析什么是定论。世界各国未发现一例大面积应用转基因作物出现问题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有定论。国家经过严格试验、评估、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应该是安全的。

  “任何技术都有风险,都有两面性,需要从经济效益、环境效应和公众接受程度等多方面权衡利弊。转基因存在风险,但其他技术也有局限性,诸如有机农业等常规技术往往措施有限,不能有效保证增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黄表示。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们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将转基因技术和常规的农业技术结合,不单独依赖某一个,但是转基因技术毋庸置疑是发展的重点。

  换言之,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转基因技术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由于其保证产量的突出作用,将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据悉,即使是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已经坦言,如果按常规方法,要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目标已不太可能。“我们的‘常规武器’全身解数已经使得差不多了,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发必须依靠转基因手段。”

  占领技术制高点

  2008年下半年,伴随着国内食用油压榨企业不愿意采用国产大豆(3411,125.00,3.80%,吧)的抱怨,“全世界很多国家都种转基因大豆,中国不种不行了”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热点。

  黄沉重地告诉《财经文摘》:“中国自己不种植转基因大豆,用非转基因这块绿色壁垒,想把国外产的转基因大豆挡在国门之外,但市场很快就被出油率高、价格便宜的转基因大豆占领。大豆这一仗,我们彻底失败了。”

  据《财经文摘》了解,中国这个大豆原产地从2005年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仅2007年就进口大豆3400万吨,占全球进口量的二分之一,是国产大豆的总量一倍还多。

  大豆的教训与抗虫棉花(11810,50.00,0.43%,吧)的成功成了鲜明对比。

  转基因抗虫棉经农业部批准自1997年始在国内进入商业化生产,截至2007年底,中国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棉品种60个,推广应用面积已达380万公顷,当年占国内抗虫棉市场份额的92%。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我国Bt-Cry1A基因自主产权的创世纪转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和印度Nath Seeds公司联合开发的6个抗虫棉杂交品种,已获准在印度3个棉花产区商业化种植,成为我国抗虫棉技术走出国门的重要标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产业化 粮食 总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