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8.32亿农民参加新农合 农民看病告别全自费时代


  1.一个名字见证一项制度

  中国人的名字,常常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联在一起。魏新合,一个普通四川农村女孩,就是合制度的见证者。

  2006年1月1日,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风垭村农民王海芳,来到剑门关镇中心卫生院做产前检查。为了省钱,她准备回家生孩子。然而,医生告诉她,只要参加了合,住院分娩可以补偿100元。于是,她立即办理了手续。次日凌晨,顺利产下一名女婴。这是剑阁县启动合制度后的第一例新生儿。

  当年1月2日,县卫生局长一行来到病房看望她。王海芳的公公魏在烈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一直在纳闷:生了个娃,住院费花了370元,为什么还要补100元?局长一解释,他才恍然大悟。老人说:“合是个好政策,我想给孩子起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就叫魏新合吧。”

  今年5月,记者重访剑阁县,见到魏新合一家人。王海芳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生小孩全免费了,那时虽说只补了100元,但农民看病政府拿钱,还是破天荒头一次。”魏在烈说:“我听说现在镇上有人生大病,居然报了十几万,这在过去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如今,魏新合已经6岁了,在剑门关小学幼儿园上学前班。最近,父母给她改名为“魏?媛”,取“饮水思源”之意。

  魏新合的故事,是合制度的一个缩影。

  2008年,全国参加合人口突破8亿。2011年,全国参加合的人口达到8.32亿,参合率达到97%。合制度首次将所有农民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使农民看病告别了“全自费时代”。目前,合制度成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居民健康保障制度。

  “合制度为后续推行的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如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借鉴,也为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合制度成为我国非正式就业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原型’,为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制度经验。”农业部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蒋中一说。

  2.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小病拖,大病扛,实在不行见阎王。”这曾是我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国有45.8%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就诊,30.3%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住院,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把传统合作医疗作为解决农民健康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与乡村集体共同出资,通过互助共济来解决“小伤小病”等健康问题。

  20世纪80年代,由于集体经济逐渐解体,加上筹资水平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传统合作医疗开始出现大面积滑坡,农民看病只能依靠自费,城乡居民健康差距扩大。

  20世纪90年代,政府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大部分试点无果而终。主要原因是,政府坚持“筹资以个人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实际上,相当多的县乡财政是“吃饭财政”,难以支持农民医疗保障;乡村集体经济脆弱,无力扶持农民医疗保障。结果,担子最后还是压在了农民自己肩上,农民戏称是“春办秋黄”。到1998年,传统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比重只有6.57%,而且水平很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吸取两起两落的教训, 2002年10月,我国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与传统合作医疗比较,合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筹资以政府补助为主;二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三是以县为单位统筹基金管理;四是以大病报销为主;五是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003年,各级政府对合的人均补助标准为20元,农民每人缴纳10元,人均筹资标准仅为30元。在历史上,这是政府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而承担直接筹资责任。

  “30元就能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当时,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由于合的‘蛋糕’太小,很多人都认为难成气候,甚至当成笑话。”卫生部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汪早立说。

  然而,合制度的生命力似乎超过了常人的想象力。目前,合基金的80%是由政府投入,财政资金已成为合基金的主要来源。2011年,各级政府对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农民每人交纳50元,合筹资标准达到250元左右。2012年,各级政府对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将提高到240元,合筹资标准达到290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体 农民人均纯收入 可持续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