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8年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义务教育学校成为绩效工资实施的第一块试验田。按照相关部署,凡义务教育学校的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均实施绩效工资。在此之后,以《指导意见》为蓝本,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文件,承接绩效工资政策的落地。
由于绩效工资的主要筹资责任仍然压在县级财政的肩上,而在广东许多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捉襟见肘,因此绩效工资实施的力度被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亟待借此缓解收入“旱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这场名为“绩效工资”的全国性工资改革风暴,只能带来“毛毛雨”甚至“不下雨”,使其对自身处境的忧虑不断加深。
南方农村报10月29日报道:“当初还不如留在老家当老师。”这是安爱华(化名)第一次为自己5年前的那个抉择感到后悔。说完这话,她将一摞厚厚的作文本推到办公桌的一角,右手拖住下颌,凝望着窗外有些阴沉的天空。
2004年,20岁出头的小学教师安爱华随丈夫离开老家四川,来到广东省阳江市——一座与珠三角西缘接壤的城市。没用多长时间,她就在这里重新走上三尺讲台,成为当地一间农村小学的公办教师。
与其说安爱华在阳江要延续的是教师梦,不如说是一个怀揣已久的淘金梦。来阳江的当年,她的月工资便达到了4位数,这几乎相当于在老家的两倍。
不过,工资给安爱华带来的兴奋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发现,自己的工资基数虽然远高于在老家的同事,但在此后的几年中,其工资增长速度却远不如对方。至2008年初,安爱华工资单上的数字,已经不能成为她在老家的同事面前炫耀的资本,因为两者已经完全持平。
于是,安爱华将希望寄托在2009年开始启动的绩效工资改革上。她相信,身处GDP总量3倍于四川的广东,仍是一种“优势”。
然而,9月底的一天,当安老师兴冲冲地站在银行柜台前,支取第一笔绩效工资时,她失望地发现,自己的月工资只增加了不到30元。随后,老家的同事在电话中激动地告诉她,自己的绩效工资总额达到了1542元,在扣除各种原有补贴后,“至少涨了1000元左右”。
上报两千元实定五百
绩效工资量财力而行
2009年暑假,当吴川市教育局将一份人均2000元/月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送往湛江市教育局时,不料被对方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以吴川市的财力,能够支撑2000元/月的绩效工资吗?”
于是,该方案被撤回重新拟定。最终,“吴川版”绩效工资人均标准被削减大半,由2000元/月直降至约540元/月。在扣除原有约360元/月的补贴后,人均增资额由原来的1600多元/月,缩水至180元/月。
吴川市教育局一位易姓工作人员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根据广东省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文件规定,我省绩效工资最高标准大致分为三个档次:省直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按照最高约7000元/月标准执行,欠发达地区市直学校按照上述标准的60%即约4000元/月执行,所辖县、市、区则再打 6折,即绩效工资上限约为2000元/月。
虽然在官方的语境中,“绩效工资”与“涨工资”是内涵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使教师整体工资水平,特别是处于“工资洼地”的农村教师工资得到进一步提高,无疑是绩效工资改革所希望达到的一项附加效果。而这对于部分县级地区寒酸的财政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挑战。
“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指导意见》中的上述表述,也的确在为绩效工资改革的筹资问题开出药方。
为了减缓实施绩效工资对欠发达地区财政带来的压力,2009年7月底,省财政下拨资金6.69亿元,以支持各地加快步伐使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迅速看齐。然而,在绩效工资改革实施过程中,主角仍然由县级财政担纲。
以吴川市为例,即使按照540元/月的绩效工资人均标准执行,乘以9000多人的庞大教师队伍,吴川市本级财政每年仍须多支付2000万元。而在540元中,只有约120元来自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10-29/14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