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对于城里人来说,‘工学交替’没人能看得上,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好途径。”龙权英对记者说。
窗外,尽管已是热浪滚滚的季节,但不远处田野里仍然隐约可见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室内,虽然机器的声音有些嘈杂,但空调送出的阵阵冷气给人带来初春般的凉意。15日,上海市郊某电子企业,结束“工学交替”教育的学生陈新余,看到眼前的工作环境,想起三年前自己初中辍学后打工时四处碰壁时的情景,这位湖南偏远山区的年轻人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对于偏远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辍学、打工几乎成了他们的人生宿命。但记者日前在湖南采访时发现,湖南省在38个县(市)实行“工学交替”扶贫职业教育新模式,近6万名贫困农民的孩子通过这种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岗位,取得“教好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为农民兄弟拓展了新的“命运空间”。
半工半读 边挣学费边学习
“工学交替”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学制内将每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工作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赚取工资交来年的学费以完成三年的学业,并取得文凭,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参加工作。
在浙江宁波一家科技公司宽敞明亮的修理车间,来自湖南安化县的技工龙权英工余时间跟记者聊起自己“跃上枝头变凤凰”的蝉蜕过程:
“我的家在安化县的一个偏远农村,不怕你笑话,小时候不仅没有见过火车,连汽车也见得少。父母一年到头在田地里不停忙碌,也只能勉强挣口饭吃。一家七口人,爷爷、奶奶、爸、妈,还有姐、妹,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加之奶奶瘫痪在床,妈妈有严重的心脏病,是家里两个‘药罐子’,做木匠的父亲经常忙里忙外,很少看到他的笑脸。”
“2006年,因为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我和读初中的妹妹一起辍学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两人结伴跑到镇上一家小厂子去打工,结果人家嫌我们年纪小,没有收下我们。不久,不到20岁的姐姐出嫁了,对方也是一户贫困人家,可以想象,等待她的是像母亲一样贫穷的命运。想到姐姐的命运,我自己偷偷地哭了好几场。”
“也就是这一年7月,镇里来人说可以送我去一家技校上学,毕业后可安排工作,还可边上学边挣学费。这样,我来到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进校时我只带了几件换洗的衣服,第一期学费听说是湖南省扶贫办出的。在那里,我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课程。第二年上半年,在学校安排下,我和同学来到东莞一家电子厂做普工,每月1000元左右工资,还包吃住,就这样,我当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挣回来了。2008年3月,我们来到现在这家公司,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公司培训,既挣了学费,也学了知识。半年后,我和一部分同学就被安排到这里上班。”
“对于城里人来说,‘工学交替’没人能看得上,但对于我们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好途径。”龙权英告诉记者,目前,她每月工资多时可拿到 2000元,少时也可拿到1500元左右。凭着自己的工资,她奶奶和妈妈中断一段时间的用药又恢复了。一家人还合计着修缮一下经常漏雨的泥砖房。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项目二处处长曾代良向记者讲述了湖南“工学交替”的实现历程:2003年以来,湖南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扶贫开发、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来抓,实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他们发现,参加扶贫培训的学员八成以上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6岁至18岁之间,管理难度大。并且,根据省内五所从事引导型培训学校的就业情况统计,六成以上的学员在推荐就业后不到三个月就辞职。文化素质较差、综合素养不高、文明习惯亟待改变的贫困地区农民青年,短期学习培训很难让他们在职场上有所作为。2005年,作为湖南省省级扶贫培训基地的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推出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工学交替”学历教育模式,受训学员职业技能和素质明显提高,受到贫困农民的欢迎。2006年,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开始在全省市一级培训学校推介这一模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9-07-24/145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