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别再给农村教育乱开药方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农村教育的讨论越来越多,权威人士的发言也越来越多。关心教育是件好事,但关心教育应该是在准确调研基础上探索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而不是一个一个地放烟幕弹、出馊主意。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准确调研,了解情况,然后是摆正心态,平等对待。

  为什么要准确调研,了解情况?因为目前有些专家学者对农村教育现状并不了解。一些议题是建立在非充分调查基础上的。比方说,“为什么农村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少?”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农村上大学的孩子怎么会越来越少呢?可能吗?以前笔者所在的村子平均一两年才出一个大、中专生,乡亲们一来不了解教育体制,二来也是感到欣喜,统称他们为“大学生”。现在几乎每年都要考出三四位本专科学生(没高中毕业生的年份例外)。很明显是多了,而不是少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然,目前情况下农村孩子的高校、尤其名牌高校就读率不如城市高,这是真实的,但这里边是有复杂原因和背景的。一方面是目前我们全国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户口整建制变成城市户口的比较多。这些人群中产生的大学生以前属于农村生源,现在属于城市的。另一方面是目前农村家庭2胎率比较高,城市是不折不扣的一胎化,人口基数不同,比例自然不一样。再一方面是现代城市一直在从农村吸纳经济文化的精英,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势头很猛。20年前我们这一代人考学的时候属于农村学生,而我们的孩子再考学自然是城市学生了。如果按照以前的办法,我们的孩子填报个人材料时,家庭出身是贫下中农,籍贯是某县某乡某村,可能还会被认为是农村学生。而现在,从其个人资料表述看,则只能体现为城市学生。再有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农村孩子在普通院校就读的多,而考上名牌大学的可能少些,这也是为什么上级领导调研时看到农村孩子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领导同志到各地级市的普通院校看看,农村学生的比例一定很高,超乎想象。

  有人说,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没人肯干,这也是个想当然的说法。目前中小学教师工资正逐步走向全县统筹、全市统筹,在乡村教学跟在城区教学的工资将逐步走向统一,只要执行得力,农村教师的“理论待遇”不打折扣的话,应该不会在该层面出现较大反差。至于苦点累点,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补贴等办法解决的。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当中所说的,正确的走势应该是这样:面对城乡教师(其他行政事业单位也该这样)因为环境条件不同而造成的待遇不公平,应该搞一个“ 逆向搭配”——环境越差、工资越高,直到大家在“环境好、工资低”与“环境差、工资高”之间难以权衡利弊得失,让大多数人选择起来不那么容易下决心,这就证明我们的制度政策基本公平了。当然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能靠近这个目标就属于成功尝试。而且,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这个岗位并非真的完全没有人肯干。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一大批的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果我们能从制度上、待遇上为他们考虑周全些,他们应该首先考虑干本专业——当老师。如果我们能在实行环境工资“逆向搭配”的同时,再打破人员流动的界限,那他们就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许多年轻人对教师职业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有关方面对教育系统人员流动卡得太死,不让中小学教师调动工作、考公务员,甚至不允许他们考研究生。合理放开了又会怎样?金融、电力还是企业呢,怎么没见他们出现大的人员流动?关键是待遇要吸引人,要人性化,要让大家有自由度、有安全感。

  说让大家摆正心态,平等对待,是希望我们的官员、专家、学者正确对待农村教育,别真的把农村当成“贫民窟”、当成“垃圾箱”。新中国教育运行了整整60年,大家都是从艰苦时候过来的,农村教育一直是好的,不会在一夜之间糟糕到难以补救的程度。有人提议,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让城市教师去轮流支教,让离退休教育去搞有偿志愿服务。这主意听着振奋人心,仔细一琢磨,纯属扯淡。农村中小学也是学校,放着那么多新生力量不用,为什么要组织这类不伦不类、没有组织保障的杂牌军?教育是事业,需要正规化、专业化,我们欢迎有人来农村支教,但决不能依靠这种凑份子的办法支撑中小学教育。“客串”的教师队伍只能是“成则掌声四起,败则可以原谅”,那么农家子弟怎么办?当试验品?这是一种不公平,一种歧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村中小学 全力以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