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辽阳市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调查呈现七大特点


辽宁省辽阳市为了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这一民生问题,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机,上上下下一齐努力,广泛动员农民参加合,扶持改善乡镇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他们的作法受到了辽宁省和卫生部有关领导的肯定,省内外10多个市的有关部门来辽阳学习取经。辽阳市卫生局长隋锡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辽阳市合概括为七大特点:

  一、参合人数多,在乡常住农业人口参合率达100%

  辽阳市农村常住人口为83.84万人,2006年参合人数就有79万人,参合率达94.4%。而去年广大农民都尝到、看到了参合的好处,踊跃参合,参合率达100%。今年,不但在乡常住农民参合率达100%,就连外出打工的农民也回家参合。

  负责合的该市卫生局副局长刘铁春告诉记者,农民有这样的参合积极性,一是看到了参合的好处;二是全市各级干部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的结果。他说,2005年刚开始搞合的时候,很多农民由于前两次农村合作医疗的失败,不相信拿10元钱就能报销1万元的好事。认为是乡镇干部用这种办法圈钱来了,怕交了钱都被乡镇干部给大吃大喝挥霍了。在给刘二堡镇十几个村的村干部开会做工作时,市卫生局的几个干部说得口干舌燥,嗓子都快冒烟了,那些村干部还是摇头不信。会从上午9点开到下午5点,那些村干部看卫生系统的人锲而不舍的劲头,才勉强答应第一年给做工作试试。尽管第一年各级干部入村入户宣传,但由于没有农民受惠的实例,大多数人还心有疑虑,工作做了不少,但参合的农民只有20万人,参合率只有25%。

  有了第一年的参合补偿例子,第二年做工作容易了,市县乡干部走村入户,用很多实例讲解参合的好处,很多农民也亲身尝到、听到、看到合的好处,踊跃参合。现在,广大农民不用动员就早早打听村干部什么时候交参合的钱,生怕被落下。辽阳县麻屯康熙村农民刘汉强过去认为身强体壮,参合没有用,没想到干活时让电锯把手给割了,看病花了4000多元钱,一分钱没报,后悔死了,今年早早就把参合钱交到了村里。

  二、即时即补、方便快捷、报销比例高

  为了方便农民,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参加合带来的好处。辽阳市规定,农民到县、乡三级医院门诊看病,享受30%的补偿,五种特病在市级医院门诊也可享受30%的补偿。住院患者出院时,各级医院必须按规定把补偿费交到患者手里,不得拖欠。在河栏镇医院,记者在医院每月一公示栏里看到,出院患者姓名、诊断、医疗费、补助费写得一清二楚。甜水乡陈家4组的顾士清因骨折住院半月花费了2201.6元,获得补偿1140.8元,补偿高达50%。他高兴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只交了10元钱,就补偿了1000多元,而且不用等,不用到处跑,出院就能领到钱。合太好了。”

  据了解,辽阳市去年有45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医疗补偿,没有任何人被拖欠过医疗补偿。不但补偿款能及时发到农民手中,补偿率也高,补偿率平均达到30%,合资金使用率达到95%。补偿率和基金使用率在全省都是最高的。

  三、采取多种办法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鼓励参合农民就近就便到乡镇卫生院看病

  过去辽阳市乡镇卫生院大都破破烂烂,缺医少药没设备,医疗水平低,农民有病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去治。开展合后,为了方便农民就医看病。辽阳市下大力气扶持乡镇卫生院。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改变乡镇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

  据了解,近几年辽阳市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农村卫生院进行改造,使35家乡镇卫生院面貌有了根本改善,他们还通过城市大医院对口帮扶,各大医院业务骨干到各卫生院轮流驻诊等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

  记者在河栏镇医院和下达河医院看到,这两所医院院舍整齐漂亮,屋内整洁,科室齐全。设有外科、内科、妇科、骨科、X光室等多个科室。河栏镇医院华院长告诉记者,现在他们除了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外,还能开展剖腹手术,进行急诊抢救。过去门庭冷落的医院,去年门诊量近15000人次,收住院患者1200人次,做手术124例。

  辽阳市还通过报销比例向乡镇卫生院倾斜的办法,鼓励农民就近就便到乡镇医院看病。他们规定,在乡级医院看病门槛费只收100元,平均报销比例56%多;县级医院门槛费150元,平均报销比例46%左右;市级医院门槛费400元,平均报销比例26%左右。而且在乡镇卫生院大病、常见病报销比例高达60%。由于乡镇卫生院条件大大改善,报销比例高,守家在地,家人照顾看护方便,农民一般病都不往城里跑了。乡镇卫生院成了看病的首选。在下达河卫生院,记者正好遇到一个刚出院的疝气和阑尾炎患者,他告诉记者,他在这做了二个手术才花了800多元,在市级医院要花3000多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下大力气 抽样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