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开庭 “恩人”为何变“仇人”?(图)


  

  李富华在展示其给段霖夏的汇款证明 记者侯露露摄

  退学创业仍受捐我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开庭

  12月27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第八审判室,全国首例“受助不感恩”案件开庭。

  原告李富华出资供被告段霖夏求学,因段未完成学业而转去创业,请求法院撤销原告与被告的赠与合同,并返还原告赠与的现金共计4万元。

  被告并未出现。长达4小时的审判后,李富华坚称:“见不到段霖夏我不会和解。”审判长随后宣布休庭。

  原告:“只要你好好读书,多少钱我都会供你读完”

  2003年8月10日,万州区《三峡都市报》用两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该区太龙镇岭坪村学生段霖夏的故事。段霖夏当年考上了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自费研究生,因家境贫困,为了赚取学费,段霖夏只得和父亲当起了“扁担”(即搬运工)。

  在万州开公司的李富华看到报道后很受震动,“小地方的孩子考上北大研究生不容易,我就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因为没钱上不起学。”第二天,李富华查到了当地镇政府电话。几天后,李富华见到了段霖夏并当场给了他2000元,李承诺,“只要你好好读书,多少钱我都会供你读完”。

  今年7月,因为有事要找段霖夏,李富华才发现他已经停机。李富华辗转找到北京大学,得知段霖夏早已不在校读书。

  2007年8月,李富华将段霖夏告上法庭,“我就是要为天下的好心人要个说法,受助也要讲信用啊”。

  被告:“退学创业是因为家庭贫困”

  从2003年到2005年,李富华分6次共汇给了段霖夏4万元。最大的两笔发生在2004年10月和2005年2月,分别是1万与2.4万元。“两次都是段霖夏要的,一次是说交学费,一次是说要做论文。”

  然而此时,根据北大方面的信息显示,段霖夏已经自动退学。北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务处一位赵姓工作人员称,段在2004年春节前后就向学校申请了退费,此后再也没办理注册,2004年9月就算自动退学了。

  随着李富华的代理律师高精忠的调查,段霖夏离开学校后的足迹逐渐浮出水面。

  来自重庆市工商局高新区分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6月,段霖夏与人注册成立重庆名商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段霖夏出资25万元,任公司法人。2006年3月,段霖夏在重庆市购置了一套住房,在农行办理贷款26万元。不过,农行渝中支行工作人员称,段在归还了3期贷款后再无音信,目前该行已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

  处在风波中心的段霖夏,开庭前消失于媒体视线之外。唯一的言辞,是他的代理律师段茂兵在法庭上宣读的电子邮件。邮件中,段霖夏称他之所以退学创业是因为家庭贫困,并坚称从李富华处收到最后一笔2.4万元时,已对李讲明自己已退学,此款算是李对自己创业的投资。对于这场官司,段霖夏认为自己的过错在于“年轻气盛,不了解社会的复杂。”

  段茂兵介绍说,名商公司已于今年8月停业,段霖夏目前人在重庆,“处于无业状态,整个人很委靡。”

  专家:“一对一”救助模式有待改进

  双方律师辩论的焦点在于:李富华资助给段霖夏的钱,是否属于附加义务的赠与合同?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赠与合同可以附加义务。原告代理律师认为李富华的助学目的明确,属于附加义务的赠与合同。而被告代理律师则认为,李富华所说的“好好学习”属于精神上的鼓励,非合同意义层面上的约定。

  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贾锐支持原告的观点,“赠与人捐赠的目的是助学,其中隐藏了对受赠人的义务要求,而受赠人也的确去北大上学,与赠与人的目的吻合,应推定为附加义务的赠与合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高新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