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营口市多措并举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民工为何愿意背井离乡去打工?最简单不过的理由是:改善生活条件。于是,许多农民工往往正月未过完,就背上行囊加入外出打工大军的行列。然而,在营口市却有另一番景象:今年,当地半数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选择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就业,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定位也比较准。

  近年来,营口市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培训,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与用工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实现技能培训后统一就业、项目经理人带动就业。截至目前,我市以农业生产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为23万人,在农村当地离土不离乡就近就地向二、三产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24万人,每年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20万人。

  技术培训敲开城市大门

  今年50岁的崔发志是汤池镇前汤池村的村民,是村里有名的手艺人。每年他都要跟着本镇的包工头到营口、大石桥市内的建筑工地打几个月工,没活的时候便回家侍弄果树,用他的话说这些年“务工务农两不误”。崔发志说:“这不,回来干两天农活,把地收拾完事接着回去干活。年轻时我在村里学的瓦工,算是有点手艺。平时老板要是有工程,来个电话咱就外出干活。一年10多万,天天有活干。”像崔发志一样,在汤池镇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万多人,大多数人都是跟着自己信赖的包工头外出找活。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带着村民外出闯出路的汤池镇椴木沟村村民胡宝利,在建筑行业里一直是大家比较信赖的项目经理人,他每年都要带几百号人到附近城区包活,活多的时候一次要雇佣400多人。20年来,农民工工资成倍增长,让胡宝利感慨颇多。

  胡宝利说:“现在和原先的农民工可不一样了,都挑活干。原来瓦匠一天才30块钱,涨到60、100块钱,现在一天都涨到300块钱。如果全家出动的话,抹灰的、舀勺的,一天能挣1000来块钱。”

  看准建筑行业的高收益,很多在家务农的农民也都跃跃欲试。我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和各个乡镇也因势利导,突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技能培训真正成为困难群体致富的“金钥匙”。汤池镇劳动保障协理员舒芷宣说:“我们汤池被誉为辽南瓦工第一乡。每年年初,我们都对当地的农民工进行一次免费培训,瓦工、混凝土工、架子工、钢筋工等专业的培训为主打品牌,还为农民工办理砌筑职业资格证。通过我们的努力,逐渐将零散的打工者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建筑工程队,工资呢也提高了一倍。”掌握了真本领,在转移就业时真正能用得上。汤池镇外出到建筑企业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今,已有1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很多都成为了“项目经理”和“包工头”。

  铺就“服务网” 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

  “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不出村口,我们就能收到招工信息。”崔发志说。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大断加大,新开工企业用工数量也逐年增加,全市各级就业管理部门把征集到的企业用工岗位信息,通过印发招工信息传单、媒体广告、登录网站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发布到农村劳动力手里。让有转移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不出家门便可知道用工信息,供求职者自主选择。

  汤池镇劳动保障协理员舒芷宣介绍,每年春季,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和招工单位就下来办一个招工洽谈会,让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就业信息。据了解,我市目前已在50个农村乡镇落实了“一镇配备两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计划,在674个行政村实现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由专人管理,全市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城里人乡下人 合法权益一个样

  营口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在我市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有3.8427万人,有4.3153万农民工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居民,保障高了,顾虑少了,愿意到医院看病了。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目前,我市有农业户籍人口120.3万人,农户38万户,法定年龄内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为67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农业生产 改善生活条件 定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