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有企业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第一架飞机、第一台机床、第一个自动化电站……以国有企业为依托,新中国现代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深化改革、攻坚克难,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社会责任的“主心骨”,自主创新的“排头兵”,重大工程的“顶梁柱”,走出国门的“探路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走进国企”系列报道,从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应对大事难事、履行社会责任等方方面面反映国企的真实情况和不懈努力,向社会展示一个个富有活力、勇于担当的国企,以更好地推进改革。
5月初,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承建的北京在建规模最大的地铁换乘站——慈寿寺站,已进入施工收尾阶段。午饭时间,酱鸡架和红烧鱼块的香味弥漫了工地休 息区。打饭窗口前,南腔北调,笑声不断,分不清哪位是项目经理,哪些是大学生,哪些又是农民工。只知道这一双双手共同交出的质量验收成绩单,一直漂亮。
慈寿寺工地只是中国中铁推进农民工与职工“五同”管理的一个缩影。每年,180万农民工在中国中铁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而中国中铁的各项业绩指标也在农民工的支撑中屡创历史新高。
“在中国中铁,农民工不是临时工,而是主人翁。大家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营造了重视农民工、尊重农民工、依靠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企业文化。”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进说。
农民工不是“临时工”,和正式职工是一家人
5月初,看着地铁慈寿寺站内一天天换上新装,农民工姚利群打心底自豪。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高级电工,姚利群的收入从过去每天30元,涨到了200多元。“没想到会跟着一家企业干上10年。在中铁学了技术,收入也涨了好几倍,挺满意的。”
每年,180万名像姚利群这样的农民工,在中国中铁获得就业机会,使中国中铁成为我国农民工用工最多的企业。然而,农民工规模大、流动性强、平均文化水平低,如何才能保持农民工队伍的稳定性,让这支百万兵团真正融入中铁大军?
理念要先行。近年来,中国中铁在全公司广泛开展了“五破五立”的宣传教育,破除农民工是“打工仔”、是“附属劳动力”、是“临时工”的旧思想,树立 农民工是工人阶级新成员、是企业财富共同创造者、和职工是一家人的新观念;破除维护农民工权益是“照顾”、保障农民工权益“无关紧要”的旧思想,树立维护 农民工权益是依法办事、保障农民工权益关系企业发展稳定大局的新观念。
如今中铁上下都达成共识:改革开放初期是农民工离不开中国中铁,现在则是中国中铁的事业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不是包袱,是财富,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中铁航空港集团党委书记初继旺说。
制度做保障。在中国中铁,总部及所属单位都有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信息沟通、重大隐患报告、工资支付保障等方面建立了长效运行机制。农民工工作优劣成为各企业评比考核的重要依据,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和管理者的“位子”、普通职工的“票子”紧密相连。
管理强基础。在中国中铁,大学毕业的技术员都分散在全国上万个工地,与项目部的农民工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统一的工装、统一的 工作标准、统一的生活设施、统一的文化活动、统一的医疗保障,工资标准也实行同工同酬……在实施“五同”管理中,大学生和农民工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彼此成 为良师益友。
“人们常夸赞中铁不仅没有 用工荒 ,而且工人能 一呼就起、一激即活、一触即发、一战就胜 。这种优良作风靠的就是团结,一家人的团结。”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姚桂清说。
不仅让农民工就业,更给他们一方成才的土壤
在中国中铁,曾经的农民工、如今的正式职工巨晓林名声响亮。他跟随中铁电气化局工作23年,记下230万字的工作笔记,革新工艺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并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5-15/13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