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应地,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吸纳就业差距较大,就业总体不均衡。东部城市吸纳就业能力强,大量劳动力从中西部蜂拥至东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形成“民工潮”,带来农村“空巢”、“春运”难题、流动人口激增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改革发展新阶段,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壮大县域经济,使更多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均衡就业,解决大量劳动力异地就业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动均衡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人民群众取得劳动收入、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是民生之本。所谓均衡就业,就是适应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就地就近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逐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并保持东中西部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就业总体相对均衡的状态。
推动均衡就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和实现均衡就业,顺应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趋势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及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加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可以避免劳动者背井离乡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
推动均衡就业,体现了包容性发展的精神实质。均衡就业理念与包容性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又强调发展机会均等化。推动均衡就业,有利于开发利用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激发和调动广大劳动者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发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均衡就业,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和实现均衡就业,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者更多地在当地就业并在当地扩大消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城镇化步伐,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改善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实现均衡就业的途径
实现均衡就业,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统筹推进、持续努力。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就地就近吸纳就业。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大量吸纳就业。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县级政府更多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当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
加强东中西部互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适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推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中西部地区着力营造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全面统筹城乡就业,缩小城乡就业差距。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其服务功能和要素聚集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开辟更多就业门路。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推进农业产业化,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深入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推动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就业质量。
鼓励群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市、县(区)和街道(乡镇)三级联动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使创业群众和小型微型企业在最近距离、最短时间内得到所需服务。落实国家和地方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资金补贴、简化审批和减免收费等政策,营造公平、宽松、包容的创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5-02/12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