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用工荒”实际上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与需求严重脱节,农民工的质量未能满足需求,致使用工单位招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特殊现象。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本质上来说,“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在今年似乎比往年来得早、来得猛、更复杂,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用工荒”三大新特点
一是波及范围广。“用工荒”波及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用工荒”逐渐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不仅沿海发达地区招工难,就连历年大量输出劳动力的安徽、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用工荒”的行列。随着“用工荒”波及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一些民工输出大省想方设法把农民工留在本地就业创业,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还联合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截留”农民工,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较往年下降。2010年底,安徽大约有1200多万农民工外出务工,其中有400多万农民工在省内实现就业。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全省缺工在50人以上的企业有2300多家,缺工总数达25万人,其中缺工超过300人以上的达到209户。
二是上演争夺战。为了争夺到廉价的劳动力,上海的企业安排了近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到劳动力输出大省去接农民工到上海打工,而安徽等地有关部门则极力挽留当地农民工,劝说或挽留他们留在家乡就近打工,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之间展开了民工争夺战。如安徽专门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在扩大省级劳务“对接”的同时,安徽还组织开展“皖北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活动,首批18个皖江示范区的县(市、区)与18个皖北地区的县(区)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省内流动和劳务合作。最近,“皖北地区农民工与皖江示范区就业岗位对接月”活动再度启动,有助于缓解皖江示范区企业“招工难”问题。今年春节后,为满足安徽省内企业用工需求,安徽启动“春风行动”,将岗位送至乡下,送至民工家,极力挽留农民工。面对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在本地打工,一些农民工犹豫不定,在远去他乡与就近打工之间徘徊,这也延缓了节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脚步。
三是回流中西部。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曾是农民工的输出地,但近年来农民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去年民工回流的迹象明显,而在今年春节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向中西部回流已呈现出明显的态势。这似乎表明,今年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劳动力是随着产业转移的,产业转移是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今年东部与中西部上演争抢农民工现象,折射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呈现出加速趋势。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大量转移过来的产业项目,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长,势必导致劳动力从沿海往中西部转移。目前,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返乡创业人数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去年,安徽建成25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有2.2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或企业1.1万个,带动近17.2万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今年春节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回流”农民工返乡就业,安徽各地纷纷落实扶持政策,及时细化各项服务措施,打出优厚福利牌,让农民工在家门口舒心就业创业。
农民工的廉价时代正在结束
今年的“用工荒”比往年更严重的三大新特点,表明中国廉价的农民工时代正在结束。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他们盼望在公民权利、择业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够与城里人享有同等待遇。因此,实际上,当前中国劳动力已不再是无限供给状态,“用工荒”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对此,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趋势,必须客观正视和把握“用工荒”呈现的新特点,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3-21/123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