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13日讯 日前,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哈尔滨市1000户农村居民家庭农民工进行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因本地就业渠道增多,务工成本较低,46.2%的人选择返乡。同时,5.0%的返乡农民工经过数年奋斗,资金积蓄增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选择自主创业。记者从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了解到,2010年全市新建了2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424个协会,带动起10余万农户致富。去年我市新创办的1.1万个私营企业中,返乡农民占绝对主导,给18万多农民带来了就地就近的就业岗位。
他们都是村里人眼中的“能人”,在别人准备出门打工时,他们已拥有了自己的员工;在别人还用老方法种植传统作物时,他们的目光已瞄向了“新奇特”;在别人还在观望和犹豫时,他们已大胆地尝试并获得成功。
勤奋、吃苦、“敢吃螃蟹”、勇于尝试、回报乡亲,这是记者在几位创业农民工身上发现的共同特点。当村里人投去羡慕的目光时,他们却说,苦辣酸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出国务工十年回乡养鸭称王
张一文十年前到非洲苏丹务工,两年前回国返乡后用十年的积累在家乡阿城区杨树乡翻身村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是因为那时家里太穷。张一文在黑龙江省路桥公司的工地上找了个活儿,勤学、肯吃苦的他成了公司的一名合同工。1998年这家公司援建苏丹的尼罗河大桥,张一文被公司选中,于是走上了出国务工之路。为了多赚点钱,完成一年半的公司派出劳务工作后,张一文又与另一家建筑公司签约,回国没多久再次远赴非洲。
2009年,张一文带着他十年在外打拼的积蓄回到家乡翻身村。他带着创业的梦想考察了很多地方,发现在南方很多省份农民搞养殖都养鸭,而哈尔滨当地却只养鸡,张一文把目光投在了鸭身上。当年张一文便在翻身村吴家屯建起了自己的樱桃谷鸭养殖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为了稳妥,他进行了试验饲养,每批饲养5000只,养殖5批次后,他掌握了樱桃谷鸭从育雏到成鸭管理的经验。接着每批饲养1万只、2万只……现在张一文的养殖场已经具有4万只的养殖能力。在养鸭的同时,张一文又发现了一个宝贝——鸭粪,它其实是上好的肥料。张一文的想法正与农业大学的一个环保科研项目契合,经专家考察论证后,张一文获得国家环保专项资金85万元,他自己又投入80万元,上马了一套有机肥生产线,现在这套生产钱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春节过后就可以试生产。现在,他的养殖场和有机肥生产线为同村的老乡提供30多个岗位,张一文正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今年张一文又有了新动作,他买下了500亩地,准备开始有机作物的种植,真正回归他农民的本色。
大学毕业打工挂职村官蜕变
大年初二,玄印便逐一与合作农户敲订了种植协议。今年玄印选种了谷子、糯高粱、南瓜籽、黏玉米四个品种,他和他的170户合作农户把“精准种植”的步子又向前迈了一步。
玄印2001年7月大学毕业,三年时间里他在食品企业、制鞋工厂等多个企业打工,却没找到自己的位置。2004年,从广东东莞回到家乡的玄印参加了村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农村行动,挂职呼兰区腰堡街道办事处兰河村村委会副主任。大学生志愿者下到农村,主要任务是在农村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在工作中他了解到兰河村很多农户养殖狐貉,可是由于饲养方法有问题,当地村民养狐貉的死亡率很高,毛皮质量也不好。于是他找到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专家,一边联系高校的专家,一边联系养狐貉的农户,玄印给村里养狐貉的农户办起了一个养殖培训班,困扰农户的很多问题都得到解决。
在农村工作的几年间,玄印发现村里的农户清一色地种玉米,产量和质量全靠“老天”。玄印在电视里的农村节目中看到吉林省的农民种谷子收益较高,他决定也试试。当时玄印的想法被当地农民笑话,也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干。没办法玄印自己租种了15亩试验田,一年下来这块种谷子的地效益是玉米的二倍。有了收益玄印再来宣传他种谷子的理念就容易多了。几年来玄印和农户们一起探索着合作经营的模式。玄印说原来农户们都是自己种自己的那一小块地,由于不成规模成本很高,现在由他来提供种子、肥料,提供种植技术,收获之后玄印负责收购,种植成本降了很多,合作的农户只需要按照“规定动作”准时播种、施肥、除草、浇灌……现在在康金镇,玄印种谷子已经出了名,愿意和他一起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2-14/12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