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招聘信息送到家门口 "数字中介"拉长"就业短板"


“我公司位于镇江东郊,急需招收车间包装工10名,女性,3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月工资1000元以上;机床操作工20名,男女不限,28周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月工资1100元以上。”

过去,这样的招聘信息只有在市里、县里才看得到,农民想要找工作,得先到目的地的劳动力市场搜集招聘信息。但在丹徒,这样的招聘信息如今已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7月2日,记者在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东街村劳动保障服务站看到,桌上堆了十来堆材料,包括:“优惠政策汇编”、“招工简章和招聘信息”、“东街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人员花名册”、“东街村新成长劳动力花名册”,等等。记者随手翻开其中的 “辛丰镇农村人口基本情况登记表”,只见里面装的是每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性别、文化、身份证号、接受何种培训、在何地就业、就业工种以及就业简历和变动情况,看了这个,村里每个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情况一清二楚。

丹徒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包长松告诉记者,以前,就业信息、优惠政策等都是由区里发布到镇里,再由镇里传真到村里。现在,丹徒区为每个村配备了一台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有关台账材料已全部输入电脑,7月底,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窗口”,将实现“村村通”,届时,农民家门口“纸质化的中介”将升级为“数字化的中介”,农民只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区里发布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而区里也能在第一时间监控到各个村更新的农村劳动力情况。

不管是招工,还是找工作,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是供需错位的重要原因。去年,东街村村民江建从技校毕业后一直在家找不到工作,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什么门路,小孩又不愿出去跑,最后还是“家门口的招聘中介”帮他找到了工作,如今在四川上班,月薪3000多元,最近已喜结良缘。丹徒区辛丰镇劳动保障服务所江镇祥告诉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时,镇里周边的轴承企业大量关闭,农村富余劳动力一下子多了起来,后来通过镇里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帮助1000多个农民在本地实现了就业。

跟一般的网络不同,村级服务平台联通的是建立在“村村通”工程基础之上,集信息发布、政策介绍、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内网”。丹徒区辖7个镇、77个行政村,区域相对分散。以前,没有村级服务平台,农民工要办一本就业失业登记证,也要跑到区劳动保障局,办一本登记证的工本费虽然只要2块钱,但从最远的世业洲坐车到区里要花费十几块钱,费时又费力。现在,村民要办证,只要到村劳动保障服务站,进入网站按照程序一步步操作,几分钟就能把证办好。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工权益意识增强,劳资纠纷日渐增多,有了村级服务平台,一些小的纠纷就能够村镇两级解决。“现在每天都要处理两到三件劳资纠纷,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加班工资、带薪休假等方面。”丹徒区辛丰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缪光玉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村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平台的功能悄然发生着变化。目前,丹徒区全区15万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就地转移11万,劳务输出4.2万,如果每年不从区外引进劳动力,全区劳动力就将供不应求。由于丹徒境内农民大部分已经就业,常常企业发布了“招聘信息”,村里却没有人“接应”。如果这种平台能够延伸拓展到全省特别是苏北,届时,丹徒区一家企业发布招工信息,苏北的某个乡村立即就能看到,那么劳动力供需对接的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把招聘信息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就是补足农民就业的‘信息短板’,实现供需对接的有益尝试。”丹徒区区长陈琳说。

记者手记:求职信息是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基础性资源。农民求职不易,缘于信息短缺,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教育分化导致的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性、制度阻隔带来的信息接触机会的不均等性以及“信息桥”缺失引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滞后性,使得进城农民处于信息不平等地位。网络出现后,为填平这种“信息鸿沟”带来了机遇。实现了网络宽带“村村通”,农民求职就能享受到“世界是平的” 福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动力市场 处理 缺失 劳务输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