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从人与社会双向需求角度看就业与招工两难


  在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远大于需求,就业难问题长期积累加大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招工难问题。出现这种两难悖反现象的原因是就业关系中的人与社会双向需求相悖,破解之途就是使之相符。

  近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效率杠杆开始分离以往大锅饭体制中隐性的富余人员,农村亿万富余劳动力不断溢出,国有企业千万职工下岗,虽然这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仍不足以吸纳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存量和新增劳动人口。19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虽缓解和延后了即期的就业压力,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但技术密集型企事业单位每年新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很有限,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又非高校毕业生择业之所选,如今每年新增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正不断加大,就业门槛逐年升高。

  与此同时,招工难却已从沿海蔓延到内地,波及到几乎所有低附加值、低工资的工业企业,尤以有订单就开工,无订单就停产的“订单”企业为甚。过去企业招工,想进来的人要拉关系,求老板,现在倒过来了,这类企业招工很少有人应聘,已有的员工队伍也不稳定。为什么在就业难的同时会出现招工难的悖反现象?

  原因之一是城市低收入者的生存状况与农民的生存状况正在发生逆转。今天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不只是粮油菜燃料价格比1990年代初已翻了几番,而且必需消费品的内容也己增加,如空调、手机、电脑己成了必需品,空调会带来用电支出的大幅增加,手机、电脑又带来社会交往的增多和相应消费的增加;看病吃药住院费用已使低收入者望而生畏,生儿育女、子女入托,所需的费用又远远超过成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住房的售价更是脱离了普通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等等,这对于全靠工资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已不堪重负。与此不同的是,随着农村各项杂费摊派的取消、农业税的免除、政府对“三农”投入的增加、大型公共工程的举办、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的推进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己使农民直接增收和间接获益较多,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态化建设为农村的农林水产品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内地小城市快速发展为农民就地拓宽农林水增收渠道和就近在小城市务工经商拓展了空间,加上房价和生活成本较低,与外出打工月收入相比,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比较收益甚至更高。

  原因之二是人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天城乡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成长于子女较少、温饱有余的家庭,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没有从事过生产劳动,互联网时代使他们对社会了解较多、自我意识强、观念开放、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向往高消费,在就业收入与实现自我的选择中寻求二者兼得,即使是受过艰难生活磨练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他们有着改变贫穷和实现自我的迫切需求,流水生产线上单调枯燥、纪律严格、收入低微的工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工业企业的工资虽比普通服务行业稍高,也倾向于选择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服务行业就业。农村青年在经过大中城市打工的艰辛阅历后,许多人转而选择在家乡小城市就业创业,因为这更能使生理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经济学在分析就业问题时,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和社会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是否平衡,如果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失业必然存在,如果再加上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就会既加剧失业又出现供给结构性短缺,解决办法,就是在发展经济以增加需求总量的同时,通过教育、培训改善供给结构以适应需求结构。这种分析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人不只是“经济的人”,还是社会的人,人不只是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在就业关系上人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而是还要求社会提供的岗位能适合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双向性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使就业问题显得比“经济的人”分析更为复杂,但这种复杂不是人为的添加而是社会的现实。

  人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做各种极端事情,但人的可塑性、适应性很强决不等于是说极端的生存状态符合人的正常需求。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劳动是生活、健康的第一需要和友爱、诚信、平等、自由、公平、正义、和谐等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当然,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还经历了极端的自然环境磨难,并在心理上留下了多种消极性印记。但社会的极端环境主要出在近几千年来较短时期中,不过这都不足以泯灭人类长期进化所形成的正常心理需求,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承认人的平等、自由权利也正是人类为满足正常心理需求而长期斗争的结果。所以,要全面认识就业的复杂现象,除了要看社会的需求,还要看人的需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累 水产品 适应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