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注重管理监督,着力增强农民培训的规范性
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完善农民培训管理机制,注重规范提升,努力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确保受训农民的获证率在80%以上。一是全部实行基地化培训管理。目前,我们所有农民培训班全部由市、县两级的农民培训基地承担。培训基地按照“四个有”的标准进行认定,即:“有一定的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资质、有承担培训相应岗位条件(包括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验训练基地和师资等)、有相对稳定的转移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有组织较大规模农民转移培训的基础、经历和业绩,现全市共有33家市级农民培训基地,并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办法。对个别专业性强、实训要求高的专业,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比如汽车修理专业,全市统一在市交通中专培训。二是注重培训课程的设置安排。在培训的专业设置上始终围绕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搞培训,并且根据参训农民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培训时间长短不同,我们要求各培训基地尽量增加实践操作课,做到实践操作时间要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以上,着力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三是加强培训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市、县农办、教育、人劳等部门制订了“学校申报、部门审核、鉴定发证”的管理流程,加强培训全过程的管理监督。开班之前加强审核检查,重点检查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培训过程中加强抽查,重点抽查学员到课率、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培训结束后加强对考核发证农民的转移就业情况核查,每一个培训班都由市财政和市、区两级农办组成检查组进行抽查,切实做到凭职业资格证书拨付补助资金。
4、注重对接企业,着力增强农民服务产业发展的针对性
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大批工来项目纷纷落户我市,我市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招工难”现象。为此,我们注重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围绕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有针对性开展素质培训,努力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一是根据用工需求设置培训专业。我们与劳动部门一道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在调查排摸基础上列出了服装类、机械加工类、纺织类、电子类、化工类等衢州本地的10大类紧缺工种,并明确了其中重点推荐的专业,引导各培训基地围绕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培训,以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二是积极实行定单培训。培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把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用工实际,广泛开展“订单”式培训,学校出老师和教室,企业出部分资金和实习场地,培训合格的就到企业就业。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培训。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用工较多的企业安排一定的资金和场地,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培养企业工人,乡镇政府负责做好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培训后的农民直接进企业实现就业。如,近年常山县围绕轴承产业发展,鼓励四通轴承、精密轴承、中贯轴承、环宇轴承、禄通轴承等12家轴承企业开展自主办班培训,先后举办了10多期轴承培训班,培训后大部分农民都在企业就业。
5、注重创新方式,着力增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特色性
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培训的满意率、实效性。一是在培训的载体上实行以赛促学活动。如,龙游县连续2年开展了笋竹和养鸡知识读书竞赛,活动共分送书自学、辅导培训、组队竞赛三个阶段,有超过4000户农民参加了读书活动。通过以赛促学活动增长了农民们的笋竹和养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助推了该县特色农业发展。二是在培训的方式上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方便农民参加培训,不少基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农民在家门口接受各种培训,受到了农民群众欢迎,提高培训到课率。三是在培训的专业上紧贴生产需要。特别是农技培训班,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众来参加培训。如江山市蜂产业协会根据季节变化,定期组织养蜂专业户开展养蜂技术的培训,每年召集蜂农培训班2个。四是在培训的阵地建设上注重联合。打破地域观念,开展探索跨地区联合办学模式,努力打造一批专业最有特色、培训最有优势、转移最有效果的学校。如,常山县与洛阳轴承集团联合办学成立的洛轴技工学校常山分校,依托洛轴技工学校轴承专业的办学优势,合力培养轴承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为常山轴承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在培训的教材上突出乡土特色。鼓励培训基地根据农民培训的办班特点,尝试编写一些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趋势的校本教材,以改进培训的效果。如,江山中专等4所培训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衢江工贸职校、常山县浙西计算机学校、龙游县职校、开化职教中心等培训基地也编写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培训教材。六是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一些培训学校在学员入学之前进行一次摸底测试,针对学员不同的文化程度、实践能力,将学员分成快、慢班教学,因材施教,大大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4-28/11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