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过后,山东省东平县接山乡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银装素裹。田地平整、路渠配套,路边是一排排挺拔、整齐的速生杨,沟上是一座座统一标准的桥涵。
“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让我们这‘蛤蟆湾’4000多亩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苍邱一村村支书李清明说,以前这里的田一年两季种小麦、玉米,产量低,两季赚的钱顶不上人家一季。赶上雨季,涝洼地里的水经常排不出去;碰到天旱需要灌溉,缺乏水沟,有水引不来,让人心疼得慌。久而久之洼地里有了蛤蟆的叫声,人们称之为“蛤蟆湾”。
一亩地增收160元
“政府先是投入600万元作‘酵母’,共聚集资金2600万元,其中社会资金140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600万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标准建设。”县开发办副主任李允平说,该项目共新修、维修机耕路49公里,开挖了96公里排水沟,新建了800多座桥涵。同时,增设了地下暗管,新挖了机井。
综合开发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有了标准壕沟,浇地既省时又省钱。苍邱一村村民南玉清说 “家里种了6亩多地,以往浇一遍水要一天时间,壕沟曲曲弯弯,水乱淌乱漏,费工夫费水。现在只用3个小时左右就能浇一遍水,一次还能节省70多块钱。”
项目区建成后,田间路拓宽了,桥涵建成了,路修通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苍邱二村村支书周庆新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村里有14部小麦联合收割机,两部玉米收割机,就连靠近山坡的地,村民也都用机械耕作。”
苍邱二村村民周长平说:“有一年到地里掰玉米,正赶上下大雨,拖拉机陷在地里出不来,一趴窝就是好几天。现在好了,村里几乎家家都用收割机收,用拖拉机运,再也不愁机器陷到地里出不来了。”
农业综合开发带来明显的效益。据李允平介绍,项目区内每年每亩能增产粮食90公斤,增收160元。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
“农业综合开发实现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接山乡副乡长赵鹏飞说,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种地增收;龙头企业吸引农民就业,实现了务工增收;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在项目区,引进的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以订单农业方式发展有机蔬菜1000亩,带动附近农民种植有机蔬菜2000亩,实行菠菜、毛豆、茼蒿、菜花、小松菜“五种五收”生产模式,新增蔬菜产量1000万公斤,总收入增加近千万元,农业总产值增加1500多万元。李清明说:“家庭妇女还可以给有机蔬菜公司打工,每年多挣四五千块钱。”
项目区路边要种树保持水土,保护了生态。村里对田间路边的树穴进行拍卖,种上速生杨,村集体实现拍卖收入几十万元。“有了钱,村里建了文化大院,换了大功率变压器,给学校添置了桌凳。”李支书高兴地说。由于产权明确,群众责任心增强,年年种树不见林的局面有了彻底改观。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民纷纷采取秸秆还田、平衡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为保证工程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东平县计划在项目区发展优质粮食7000亩,有机蔬菜5000亩,建设集种养、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为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03-24/10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