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白馍吃到嘴 日子甜在心


(安徽省农机局张昱、凤阳县农机局鲁汉昌、县委宣传部张树虎对联络被采访人、提供相关资料亦有贡献)

 

面孔  小岗第一拖拉机手严银昌 为往事干杯

33年前,拖拉机是紧俏货。

1972年,严银昌高中毕业,便留在了学校代课教书,直到1981年,父亲身体不佳,家里20多亩地面临撂荒,严银昌不得不返乡务农。“当时的耕作方式就是牛拉、肩挑与手割,牛不听我指挥,乱走、乱踢”,30多岁才学干农活,教书匠进了农田两眼一抹黑。听说凤阳县里有两台拖拉机,严银昌二话不说就开始筹措资金,还托了关系,最终在县农机公司花了4.4万元购买了一台山东荣成12马力的四轮拖拉机。1983年,严银昌成为了小岗村第一位农机手。

“买来拖拉机以后了不得,原本最不擅长种田地的我变成了‘好把式’,村民们非常殷勤地招待我,让我帮忙犁地、翻耕、打场,我就算连夜耕作,排不上队的也大有人在。”农忙时,他就为村民耕地、打场,闲时就跑运输,乡亲们真切感受到了农机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而老严的感触则更深:每亩地耕作收费7元,这不但让他两年就收回了成本,还盖上了大瓦房。在他的带动下,小岗村第二年就新置了四台拖拉机。这一年,严银昌因为听到了广播里宣传水稻收割机,又专程跑到淮北去购买,他笑着说自己爱赶流行,尝到了甜头便成了农机化的忠实拥趸,“毛主席说的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去年,老严看到了无人机在田间打药,大吃一惊,“我怎么也想不到,我国农机化发展得这么快。”他认为,这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

今年严银昌已经69岁,他见证了我国农机化一路发展跃进,作为小岗农机第一人,他心里仍憋着一股劲儿:“我这一辈子摆弄过不少农机,好日子都是农机带来的,如果我再年轻20岁,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一定会把农机事业干得风风火火。”

年轻时,严银昌非常羡慕美国1000多亩地一起耕种收,如今,对于几千亩流转土地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他一点儿也不觉得稀奇。“我国的农业发展跟上外国了。”老严的声音里透出自豪。

2010年,他把自己的农机都送了人。土地一部分买断了,一部分流转了。一边能拿到每亩800元的流转费,一边还能帮儿女照看饭馆和幼儿园的生意。

“原来一亩地4个小田块,只有丈把宽,农机使不上力。现在土地集中连片才适合农机作业,这是发展趋势。”至今,老严仍然关注农机化发展。(白云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土地 筹措资金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