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了“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现在,它们是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鳄竞相追逐的盘中餐。
然而,“在餐厨垃圾处理方式的选择上,政府的态度还是模糊的,正处在一个等待和观察期”。
化腐朽为神奇
上午10点,一辆白色的环卫卡车准时驶进了北京金六环资源循环处理站的大院。
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师傅是北京嘉博文生物技术公司的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车内从昌平附近大学、政府机关以及餐饮机构收集的餐厨垃圾,俗称“泔水”,做些特殊处理。
处理站空旷的厂房内,放着两台不起眼的设备,空气中没有想象中泔水的酸臭味。升降装置将垃圾桶送入投料口,泔水被倒进处理设备——一个高约4米的发酵罐中,王师傅再加入特制的复合微生物菌和一定比例的调整材料,80摄氏度的高温中,泔水开始自动搅拌。
此时的发酵罐中正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温几乎“杀死”了所有有害的病原菌,而“活跃的”复合微生物菌则把泔水当作自己的粮食,同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
6至8小时后,自动搅拌、降解发酵后,发酵罐里倒出了一堆堆像土壤一样的褐色粉末。至此一车“泔水”,变身成了水分低于10%,具有新陈代谢活力、安全卫生的固体再生资源。
下午5点,这些褐色粉末在处理站被包装成袋,兵分两路:一路送往几公里开外的饲料加工厂,制作成有机饲料;而另一路,则送往昌平的加工车间,按照行业标准制作成高能微生物菌剂,再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在此之后,这些发端于肮脏泔水的有机饲料被送进畜禽养殖企业,用以助力畜禽的生长速度;而微生物肥料,则通过昌平区政府的政府补贴途径,发放到农民手中,助力草莓等作物的生长。
一桶泔水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了“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通过无良餐馆,悄悄返回人们的餐桌。而在嘉博文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中,泔水同样实现了“从餐桌到餐桌”的循环,但显然这个循环是相对健康和安全的。“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全球著名风投高盛曾经这样赞誉。
餐厨垃圾处理循环示意图
金融大鳄趋之若鹜
2003年,有一批美国客人来到了北京的昌平西营村,无意间尝到了由嘉博文微生物肥料种植出的草莓。一段金融大鳄追逐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的故事由是上演。
这些美国客人来自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是最早与嘉博文接触的国际风投。彼时还未受到会计丑闻影响的AIG第一掌门人格林伯格,看到了嘉博文递交的材料后,连说,“不可思议!”
在风投看来,这一微生物发酵技术,不仅解决了城市的餐厨垃圾污染问题,还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嘉博文对于泔水等餐厨垃圾的处理没有二次污染,并且其后端产品包括肥料和饲料价值无限。更重要的是,一般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原材料总要占到30%-40%的成本,而嘉博文的原材料——餐厨垃圾则是从市政系统免费获得,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困扰中国城市多年,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泔水垃圾,俨然成了一本万利的掘金之地。
AIG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的兴趣,似乎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此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相继找到了现任嘉博文公司的CEO于家伊。
2003年前后,互联网泡沫陆续破裂,国际资本竞相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清洁技术渐渐成为风投们关注的新领域。
于家伊最终选择了高盛,第一轮即融资1.6亿元人民币,因为“高盛此前投资过国内的双汇、雨润等消费品类的传统产业,他们的投资理念,更适合我们”,而错失的摩根士丹利甚是遗憾,此后他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麦克和中国区总裁孙玮还是以个人身份,对嘉博文进行了财务投资。
2009年,在国内最早从事清洁技术投资的风投机构——青云创投再度钟情嘉博文,注入近亿人民币,与高盛一起并列成为嘉博文的第二大股东。出现在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垃圾处理公司投资人一栏的,还包括美国康地集团、上海光明乳业这样的大腕公司。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1/2010-03-16/155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