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75年退伍回乡,1976年来一直任竹马乡下张家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近38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一心为民谋发展,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完成了国际山茶花物种园的建设,并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花卉苗木的致富之路。如今,茶花产业已经成为下张家村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全村98%的农户都种植茶花及其他花卉苗木,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他,就是全国劳模钱瑞华。
为致富,他带头种起了茶花
1976年,从部队回来的钱瑞华走马上任竹马乡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下张家村作为婺城区的农业试点,以水稻耕种闻名,也算是全区农业先进的典范。但即便戴上这样的光环,钱瑞华还是发现,村民的生活依旧与贫穷脱不开关系。
“当初的竹马全是沙石路,在人们的印象中,到竹马就是流放,连出租车一听是到竹马的,都不愿意载客,村里乡里为了一条水泥路不知道要跑多少趟相关部门。那时我就在想,光种粮食,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是不是能从其他方向让乡亲们富起来?”
钱瑞华的目光很快锁定了茶花。选择的理由很简单:1982年时,一张茶花的叶子就能卖到5元左右,而且茶花冬季开花,四季绿叶,很有发展“钱”途。抱着赚钱的目的,钱瑞华带着一部分村民开始摸索着种起了茶花。但这第一次尝试,并没有很顺利。由于当时市场还没完全开放,被封为贵族之花的茶花购买成本很高,一支能扦插成果花苗就要卖10元。而当时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高价的茶花与当时的市场显然不协调,一年多后,茶花价格便大幅下滑,导致很多农户都亏了本。“我自己还好,靠半亩地赚了五六千元,但也有几个农户跟着我种亏了钱,不过做生意有赚有亏很正常,大伙都还撑得住。”钱瑞华说,虽然当时的茶花产业没能形成较大的气候,但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这茶花必然能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16年卧薪尝胆,终于等来了机会。1998年,为改变传统农业结构的观念,振兴竹马的经济,当时的党委、政府提出了“以特色兴乡、以特产强乡”的农业工作思路。借着这股东风,钱瑞华先后4次南下广东、福建、深圳、厦门,3次北上江苏、南京、上海等地自费外出学习,回来后,到上级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取经,大胆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设想,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
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茶花市场价格的平稳,他还提出了“以茶花为依托,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的思路,从罗店、雅畈、乾西、安地等乡镇引进花卉苗木种植大户,让这些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民种花种苗木。聪明的钱瑞华还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到其他农户手中承包90亩土地,包给大户,让下张家的村民给大户打工,顺便学习花卉苗木的种植经验。“我的计划很明确,就是给大户打三年工,出来自己当老板。”
求发展,建立山茶物种园
钱瑞华的三年打工计划实际上在一年后就已经终止,因为,一年后,他已成功当上了老板。
在他的带领下,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茶花致富之路,下张家村的茶花种植面积也不断向外辐射。1999年3月,竹马乡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花之乡”后,茶花更成为竹马乡人民的致富之花、幸福之花、希望之花,其茶花产业发展迅速。但小本经营不容易打通市场,产品的销路又成了新的问题。
要发展,先变通。钱瑞华深知,要想把竹马下张家村茶花的知名度打出去,必须有一个亮点。眼光独到的他很快又瞄准了山茶物种园的建设。“我查过,当时全国都没有这类的物种园,如果在村里能建一个,必定能吸引不少商家的眼球。”
建立山茶物种园不是儿戏,每一株山茶物种都分散在不同地区,寻之不易。慎重起见,钱瑞华将寻找物种的事情全权委托给了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专家,自己则着手落实物种园的筹备工作。幸运的是,钱瑞华的想法很快获得了金华市政府的支持,并动工新建国际山茶物种园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2003年,当今世界上山茶物种收集最多的地方———金华国际山茶物种园在竹马乡下张家村建成。这座占地90亩的国际山茶物种园至今已收集山茶物种18个组、218个,占世界上已经发现、定名的山茶物种总数的八成,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收集、保存、栽培、驯化、育种、利用和科普宣传山茶属植物种原种的公园式专类园。除了珍贵的山茶物种,园内还配置种植了一些伴生树种和观赏树种。包括人工水塘、假山瀑布、园林小品、玻璃育苗温室及培育山茶花的连栋、单栋大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2/hq_15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