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辽宁省沈阳市联合召开北方农作物绿色防控现场会,观摩了玉米和水稻绿色防控现场。
走进辽宁省新民市于家窝堡乡老窝堡村万亩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内,郁郁葱葱的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田边竖立着一台台太阳能灭虫灯,灯下悬挂的小布袋内装有不少被电灭的玉米螟;在田间离地面1.5米左右,悬挂着一个个白色的飞蛾性诱捕器,诱捕器里可见许多钻进去飞不出的玉米螟;在玉米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别着一块块赤眼蜂蜂卡,还有防治队员驾驶大型高杆作物施药机和飞机进行田间喷洒Bt生物农药,几道防线防治了玉米螟危害的发生,玉米长势良好,未受病虫害侵袭。
受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已呈多发重发态势,每年发生面积近70亿亩次。如何“虫口夺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一项重大课题。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工最多、强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之一。这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探索新形势下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和对策。
绿色防控实现可持续发展
病虫害来势凶猛,我们该怎么防?怎么治?一提到病虫害防治,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农民背个喷雾器钻到田里去打药这样的场景,要知道到了七八月份,北方地区玉米、水稻已进入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植株高大、田间郁闭,别说人,就连机器都已经难以进入,加之夏季高温高湿,防控不科学,不仅难以有效控制病虫,还容易引发农药中毒事故。难怪有的农民宁愿病虫肆虐,也不去防治,因为“这哪是人干的活儿”。目前,我国农民多实行单家单户分散防治方式,“植保”基本和“打药”等同,不仅防治不科学,效果有限,而且农业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并且随着劳动力大面积转移,“谁来防病治虫”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实,这时候我们还有很多帮手可以利用,就像我们在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看到的,人钻不进去的地块可以放赤眼蜂防玉米螟;可以利用灭虫灯、性诱捕器、放置粘虫板,种植诱集草捕杀成虫;用无人机喷洒Bt生物农药等等,可以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多种多样,这些,就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农业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示范展示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据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副处长赵中华介绍,目前,全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8.6亿亩次,其中,非化学农药防治面积近7亿亩次。已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110个,带动全国各级植保部门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1600多个,带动全国绿色防控示范面积达到了1.3亿亩次,全方位、多层次地带动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
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降低人工使用量,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可有效保护天敌,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安全。北方水稻、玉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平均防效达到了65%以上,挽回产量损失率10%,投入产出比1∶20;集成技术模式平均防效70%以上。挽回产量损失率8-10%,投入产出比达1∶14.53。
绿色防控势在必行
近年来,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农药的使用,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后果。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施用农药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改善病虫害监测防控手段,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提升现代植保的物质装备技术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生产过程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毒素残留。
“病虫害防治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不断上涨,决定了必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处长杨普云认为,目前我国的防治现状是防治观念简单化、防治技术单一化和防治主体分散化,迫切需要加强农药的科学使用,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农药,优化集成农药的轮换使用、交替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配套技术,加强农药抗药性的监测与治理,规范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通过合理用药,最大限度降低农药的负面影响。“绿色防控”则是挖掘农药替代方法,使用生物、物理、生态方式,尽可能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提高农药使用效率,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在农产品上残留超标。相比常规区域,绿色防控区域农药使用量要减少20%。目前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减少30%-50%。通过对部分示范区调查显示,绿色防控示范区与农民自防区比,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3次以上,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不仅节约农药支出,还有利于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2/hq_15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