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美丽河北]河北巨鹿 盐碱地里种出“金瓜瓜”


        近日,走进巨鹿县南哈口村村民刘彦彩的钢架大棚,眼前绿油油一片,一棵棵西瓜秧在丝绳牵引下向上攀附,足球大小的西瓜用网袋吊起。“再有半个月西瓜就熟了,改良后的大棚土地利用率高,今年的收益比去年要高1倍多!”刘彦彩一边掐除多余的侧蔓一边说,这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司敬活。

 

  自2009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司敬活始终与大棚果蔬缘深情深。几年来,司敬活领着村民发展大棚果蔬,硬是在盐碱地里种出了致富的“金瓜瓜”,昔日有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县特色农业种植样板村。目前,全村种植大棚西瓜3000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

 

 

资料图。

  怎样迅速改变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找到一个脱贫致富的门路?司敬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在苦苦思索。

 

  多年来,村民多数靠种地为生,靠玉米、小麦、棉花“老三样”,亩收入几百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再三审视村情民情后,司敬活和新一届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习惯于传统种植就等于习惯过穷日子,要致富,必须培育起一个让群众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邢台做蔬菜水果批发生意的一位村民向司敬活诉苦:瓜菜市场虽好,但货源短缺,有钱赚不到手里。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当天夜里,激动的司敬活就召开“两委”会议,谋划棚菜发展事项。第二天一大早,便组织群众马不停蹄地赶往山东青州实地考察了大棚西瓜。

 

  考察回来后,参观的村民都羡慕果蔬大棚产业发展好,经济效益高。可当司敬活组织发动种植大棚西瓜时,村民们又打起了退堂鼓:“种大棚西瓜在村里还是头一次,而且需要投资六七千块钱,赔了咋办?”看到村民顾虑重重,司敬活心里着了急,他对村干部说:“老百姓有顾虑,我们党员必须带头做出样子来,我是党员我先试种。”在司敬活的鼓舞下,最终有7户村民在司敬活的带领下种了30亩西瓜。

 

  司敬活大张旗鼓搞起了大棚,有人观望,有的人还调侃:“头年欢儿、两年蔫儿、三年落堆破竹杆儿。”就连妻子也发誓“一年不进大棚”。司敬活没有被闲言碎语影响。为尽快掌握种植技术,他既当“领头羊”,又当“研究员”。

 

  大家种西瓜都没经验,司敬活带头和其他7户村民凑了1.5万元从山东青州请来了技术员。技术员手把手指导他们种植、管理。

 

  盐碱地长出来的西瓜,瓤红味甜,很受消费者欢迎,在市场上卖出了好价钱。当年大棚西瓜在收回成本的基础上还挣了2000多元。这消息很快传遍南哈口。

 

  搞大棚种植,一亩地的大棚光钢铁架、水泥柱和棚膜成本就在七八千元,不少家庭都因缺资金犯了愁。

 

  司敬活把资金难题及时反映到上级部门。2009年,在省扶贫办的帮助下,司敬活把27名大棚种植户组织起来,组建了“南哈口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由3-5位会员自愿结为互保小组,并签订《诚信自律担保责任书》,互相承担贷款连带责任,同时,巨鹿县领导带头组织县、乡干部组成“扶贫信贷担保自愿者组织”,以2个月工资为群众贷款担保。

 

  在这样的担保下,县信用联社现场向南哈口村27户贫困群众发放贷款5.4万元,解决了他们建棚、购苗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司敬活的带领下,110亩大棚西瓜发展起来,当年实现经济效益70多万元。村民的干劲儿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大棚越来越多,销路成了问题。于是,司敬活牵头成立了南哈口果蔬种植合作社,统一购苗、统一施肥、统一销售,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2012年3月,南哈口被相关部门认定为“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同年,无公害瓜菜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这无疑为南哈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随着果蔬大棚逐步壮大发展,目前,南哈口村大棚已经发展到了3000多亩,全村达到了人均近2亩蔬菜大棚。而且“哈口”牌西瓜已成为河北省著名商标,西瓜远销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地,产业片区年增收4000万元,南哈口村也被评为“河北省十大扶贫典型村”。

 

  “拔”了穷根建新村

 

  村民富了,南哈口也变了。司敬活组织村民清理村头街边堆积的秸秆杂草,维修更换路灯,粉刷临街墙体,新修一条长820米、宽30米的街道。几十户村民从破平房搬到小洋楼。“村民们多年的梦想终于一点一点地实现啦。”司敬活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西瓜 经济效益 育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