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浪翻滚,春去夏来,2016年我国冬小麦的收获在期盼中火热展开,却又在犀利的阴雨中惨淡收场,小麦生产遭遇近年来少有的低迷。近两年,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突出,而由此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安与冲击一直未有间断。从东南亚棕榈减产,再到南美大豆收获受损,背后无不折射出大自然雄浑的量能与厄尔尼诺强大的势力。虽然2016年厄尔尼诺指标已经回归中性,但其对气候的影响仍未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定时期下,其破坏力仍在延续威力。2014年,厄尔尼诺指标初见轮廓,我国“南涝北旱”的格局就一再被提及,可无论是2014年玉米减产,还是2015年南方水稻生产承压,均未对我国粮食生产形成明显的冲击与缺口,反倒是玉米种植结构的不断扩张,庞大的产量给国内玉米行情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使得不少人忽视和忘却了厄尔尼诺所隐藏的可怕。2016年,如果不是亲见4月份南方雨涝车轮战,如果不是亲历长江流域水淹村镇,如果不是亲受阴雨、冰雹给新麦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和欲哭无泪感触,恐怕今生都难以对强厄尔尼诺事件打上记忆的烙印,也难以对天气和气候心生敬畏。
做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品种,冬小麦的生产历年来一直受关注,不过生产过程并非年年一番丰顺。究其主要原因,天气影响无疑是首要因素。近几年,我国江淮、黄淮地区在5月份下旬出现降水的概率有增高趋势,成为小麦质量、产量的隐忧。2012年,关键期阴雨潮湿导致多个小麦产区赤霉病发作严重,给小麦产量水平形成带来明显影响;2013年,我国江淮、黄淮部分地区收割前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导致不少地区小麦质量下滑,发芽和萌动情况突出,单产能力也受到严重打压。经过两年恢复性增产的转折期,2016年我国冬麦生产再次碰壁。一个多月前,我国江淮、黄淮、华北、关中等地接连出现大范围降雨,不少地区还伴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致使有相当数量的小麦出现质量下降、减产甚至绝收现象。对比往年,2016年我国冬小麦受灾的区域也呈现新的特点。以往我国麦区阴雨,多集中在江淮地区,黄淮南部区域,例如豫南、皖北、苏北一带,而河北、山东、豫北等地小麦生产受雨水影响相对有限;而今年除了江淮地区外,包括河南北部、陕西中南部、鲁西北等地区也出现少有的成熟期阴雨,给小麦产量、质量带来极大困扰,优质小麦更是有价难求。除了雨前抢收的小麦表现基本优益,雨后小麦霉变、萌动现象非常普遍,减产减质已是定局。
尽管5月初对我国小麦的产情的判断就不算乐观,但仍对最终小麦产量水平抱有侥幸和期待,然并卵,最终的结局是比较惨淡的。为摸清2016年我国冬小麦总体生产水平,使用国产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及国外卫星数据源,对截止2016年6月12日拍摄的我国冬小麦产区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我国冬小麦产区卫星影像的农业相关数据,并汇总出冬小麦种植面积及相关结果。通过相关矢量数据和NDVI值分析处理,并参考了遥感农气模型和历年冬小麦产量数据库,结合相关调查情况,对所监测时期内的我国各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亩产水平和总产量结果进行复核计算和预测,得出2016年我国各地冬小麦产量水平及相关情况。详细数据请参考“2016年中国冬小麦面积与产量遥感复核结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16/hq_14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