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坑洼不平,垃圾随意堆放,村集体负债十几万……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人心散的“蛇尾”村该怎么变成“龙头”村?
吉林梅河口市水道镇龙头村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位于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龙头村有着丰富的林地、牧业和土特产资源。因地制宜,结合退耕还林,龙头村作出了别样文章。
为发展,先合力。村里办起了丰裕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种植桔梗、玉竹等中草药5000亩,引进了丹东群康土特产加工厂,形成了原材料就地收购和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年创产值300万元,带动农户130户,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
在还林地块上,龙口村栽种了56万棵红松,全部由合作社雇佣当地农民统一托管,既保障了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使农民获得丰厚的工资性收入。
条条大路通罗马,养殖利润也不低。龙头村建社并户,动起了多种经营的脑筋。
2013年,村党支部领办了绒山羊扩繁场,带动农户12户,年产羊绒800公斤,年实现利润80万元,户均年增收2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
村里涌现出13家肉鸡养殖大户,其中多鹤养殖场总投资350万元,年出栏肉鸡60万只,每年为村集体创收8万元。
在农产品加工上,龙头村通过村集体入股,引进上海红动酒业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葡萄酒加工厂,解决了农闲时节青壮年就业问题,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
收入有了,日子富了,整治环境提上日程。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完成了村屯道路、边沟硬化和自来水安装。几年来,先后投资620万元,铺筑水泥路,新建围墙,硬化边沟,改建厕所,安装路灯……
他们栽植了大片的绿化树木和30多万株花卉,使龙头村真正形成了“村在花丛中、人在绿荫下”的人居环境。
硬环境好了,软环境的建设当即迎头赶上。2012年,村党支部筹资65万元,新建文化广场,建起了文化室、卫生室、多功能室和便民服务大厅,敞亮极了。
每年的“三八”节,村里都会拿出1万元钱举办联欢会。近年来,村党支部每年都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还拿出7万元钱救济贫困户,帮助残疾重症群众看病就医。
互助、互敬、互爱的氛围悄然形成。村民们说,如今的龙头村,可算敢拍着胸脯叫“龙头”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09/hq_141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