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目标。《纲要》是根据新形势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信息化是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同,信息化本身既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同时又贯穿于其他“三化”的始终,是实现其他“三化”的重要手段。在笔者看来,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应当成为重点行业和领域。
农业农村应成为信息化建设重点,首先是因为农业农村是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信息鸿沟”依然横亘,无论是在网络基础设施,还是在信息数据的占用使用来看,我国城乡、东西部地区发展仍然很不平衡,以网站建设为例,我国东部地区网站占比69.28%,中部地区占比18.01%,西部地区占比仅为12.71%,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是有目共睹。其次,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亟需信息化作为支撑。农业现代化目前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信息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化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多民生上的便利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再次,农业农村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信息化发展的“黄金”机遇。城市和东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服务水平日渐完善,市场日渐饱和,而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信息化仍有很大的潜力去挖,为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农业农村推进信息化,重点领域应当集中在农业现代化和改善农村民生两大方面。信息化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核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也是如此。《纲要》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这个判断是非常科学准确的。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就是要用信息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经营能力;就是要促进农业政务管理更加高效便捷,不断提升和完善信息支农助农的服务水平。
一项统计显示,农民的信息化需求,在生产方面大约占30%,大部分的信息化需求在于使其生活更便利,比如付款、取款、看病挂号、取东西、手机充值等等,所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改善民生应成为另一大重点。《纲要》指出,要在教育、医疗、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些举措都意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百姓信息设施的拥有和应用,特别是能够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的人口更加便利地和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这对于增强民生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填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信息鸿沟”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让农业农村尽快补齐信息化发展短板,更好地让信息化助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民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要大力夯实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用得上”。《纲要》提出农村地区要分发达地区、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分类推进,这标志着我国推进农村网络全覆盖有了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更加注重信息化设施对农村群众的普遍可及性。二是要降低网络资费,让农民“用得起”。《纲要》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发展长效机制,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出于民生考虑,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重要惠民举措。三是要提升农民信息化使用技能,让农民“用得好”。要把农村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普遍化教育和专门性教育结合起来。《纲要》提出,要改善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实施信息扫盲行动计划,为老少边穷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还应针对农业智能设备、电子商务的使用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能熟练应用,发挥实效。
我们应以此次《纲要》发布为契机,将信息化的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领域,填补“信息鸿沟”,开发信息资源,让“信息红利”更好地释放到农业农村领域,促进三农发展,让农业农村尽快赶上信息化快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03/hq_14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