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走进号称“葡萄村”的昌吉市六工镇下六工村,成片的葡萄地长势喜人,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
在三片区石培瑞家的葡萄地里,枝头上一串串豌豆大的果实,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正在为葡萄树修枝的石培瑞高兴地说:“以前一株葡萄树要挂40到50串葡萄,影响葡萄的品质,一亩地才卖2000多元。现在一株葡萄只留15到20串,别看数量减少,但品质好,价格高,去年一亩地就卖到了5000多元,我种的30亩就是十几万元。今年葡萄虽然受了冻害,但在合作社的统一技术指导下,加强精细化管理,葡萄效益有可能还好过去年呢!”
下六工村地处六工镇有名的金三角地带,该村耕地面积9200亩,其中酿酒葡萄种植就近6000亩,占2/3左右。2011年,该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926元,其中酿酒葡萄的收入占到60%,成为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们都没想到小小的葡萄种植竟撑起一个富民的大产业,他们种下的竟是一粒粒致富的“金葡萄”。
下六工村种植葡萄的历史源于1999年,当时村里经过动员,个别农户开始种植酿酒葡萄,绝大多数村民还在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随着酿酒葡萄的效益日益凸显,亩均收入是其他农作物的几倍,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葡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技术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的制约,2008年前一亩地葡萄收入约2、3千元,效益始终上不去。2009年,在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徐勇等5人的发起下,下六工村成立了昌吉市六工镇金露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该村有200多户村民集资入股。合作社与村委会两套班子、一班人马,与大的酒业公司签定产销合同,对全体社员实行捆绑式管理,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服务和技术指导,搭建销售平台,使全村葡萄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促进了全镇葡萄产业的发展。目前,酿酒葡萄已成为六工镇的农业支柱产业。
“以前人们吃饱肚子就行了,现在追求的是吃好、喝好,好葡萄才能酿出好酒,所以说市场需求不同了,葡萄的品质直接决定经济效益。”村党总支书记徐勇说。随着人们对葡萄酒品质需求的提高,许多企业在选择酿酒葡萄时也本着“优质优价”的原则,开始分级分档,品质最差的收购价只有2元多,品质最好的达5元多。而正是把握了这个市场规律,合作社发现只有种植精品优质的酿酒葡萄,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此,合作社在技术和品质上下功夫。专门聘请了一名技术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种植知识、传授经验,手把手地教社员种植技术。“如今种地的村民年龄趋于老化,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该村一半葡萄尚未进入挂果期,而10年树龄的葡萄才能酿出最佳品质的葡萄酒,如果这些人不掌握一定的技术,今后怎么提高收入呢?”徐勇说。村里还利用冬闲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种养技术培训,并从讲文明、讲诚信等方面,着力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逐步转变他们的小农意识,引导他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些。对于不讲诚信的农户,合作社会毫不客气地予以开除。徐勇说:“葡萄价格高时,你可以不讲信用,随便卖给非合同企业,那么等到市场行情不好时,企业要是不收你的葡萄怎么办呢?”
为节约劳动力,村里还利用300亩公用地的收入,以奖代补,鼓励村民机械化种植葡萄。目前,除采摘、修剪外,从压埋、打药,到选耕,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以前葡萄地施的是纯化肥,如今在合作社的引导下,大家都逐步以有机肥和农家肥来替代化肥,走“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经营之道。通过摸索,合作社还淘汰了适宜榨汁、不适宜酿酒的“康贝尔”,引进质优品种“烟73”。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全村酿酒葡萄效益逐步提高,最早种植葡萄、积极性最高的三片区去年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令其他片区羡慕不已。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徐勇说:“要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必须增加科技含量,走精品化发展之路。今后我们要通过抓品质、塑品牌、强管理,推动葡萄种植的转型升级。计划到2014年,全村葡萄挂果率达到100%,葡萄收入计划达到4000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4/hq_13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