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产生大效益”,这如今在青海省乌兰县传为佳话。该县以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实践载体,谋划农牧业科学发展新路子,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从本地的地理、气候等优势条件出发,大力繁育种植马铃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引进外援增强实力
乌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缘,气候温和、干旱,比较适宜马铃薯等根茎类作物生长,近几年,马铃薯开始成为他们最为看好的农作物之一。“小土豆”成了农民的摇钱树,而今已渐成气候。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与全国知名的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合作,成为乌兰县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今年6月15日,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山东希森马铃薯集团签订合作意向书,协议约定乌兰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在2009年100亩种薯繁育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在海西以乌兰县为中心,建立30万亩的种薯繁育基地。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近年来,乌兰县按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增进了解、优化服务”的思路,将希里沟镇城东社区、西庄村、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形成了城乡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联建后,乌兰县不断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专用型大西洋马铃薯生产。2008年,乌兰县丰农薯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大西洋马铃薯500亩,入社社员户均增收3000元。
既能赚钱又能节水
据乌兰县农牧局相关人员介绍,马铃薯作为世界四大农作物之一,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等特性,将为乌兰县和柴达木地区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到2014年,柴达木盆地马铃薯种薯繁育种植面积将达30万亩,可增加纯收入达3.6亿元,按全州8万农民参与该项目计算,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000元,比2008年翻一番。
据了解,正常年景下,马铃薯生长期每亩需水约100—150立方米,远低于其他农作物的用水量。发展这一节水型农业,可有效解决柴达木地区水资源匮乏这一“瓶颈”问题。
同时,随着马铃薯后续加工产业的发展,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3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