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南方晚稻区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当不少地区的农民为喷药忙得不亦乐乎时,浙江省青山县方山乡龙现村却难觅害虫踪影。
在一层层梯田之间,山泉水潺潺流过,绿油油的晚稻田里“藏着”一条条稻田红鲤鱼,它们配合杀虫灯,成为各种稻田害虫的克星。
刚回到龙现村的华侨金岳品说,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田鱼每亩产量由原来30公斤增长到50公斤,水稻每亩产量增长到400公斤。而且,由于采用了无公害的养殖和种植方法,每年每亩稻田的收入非常可观。近几年,像他这样回国返乡当农民的华侨越来越多。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根连也有同感。通过多年养殖甲鱼,老王发现稻鳖轮作是最有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循环经济链的生产方式。从2009年开始,他就从鳖—稻、鳖—麦、鳖—油菜轮作起步,开展甲鱼塘的种养结合,取得了不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粗粗算来,水稻亩产1000斤,不施肥不打药,增产10%,品质也提高了,每斤能卖到18元。每亩水田产甲鱼500斤,批发每斤可卖到60元,亩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
德清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水龙说,2011年,全县实行了稻田综合种养新模式,粮食播种面积20.4万亩,比2003年增加30.2%;粮食总产量回升到9.7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31.4%。
“一亩稻田的效益胜过一亩鱼塘。”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姚子亮算了一笔账,在丽水,稻田养鱼虽然产量少,但品质好,每斤可卖到20元,池塘养鱼每亩可产上千斤,但只能卖到八九元一斤,算下来一亩田的利润高于一亩池塘。
沿海工业强省浙江,现有基本农田面积24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160亿斤左右,人均耕地仅有0.4亩,粮食自给率不足40%,需求缺口较大。如何在欣赏山水美景之余,保障工业强省的粮食供应,增加部分欠发达山区农民的收入,调动全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稳定水稻生产的关键是要提高其综合效益,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水稻田的功能,大力推广以水稻为载体的水旱轮作、粮经轮作、稻田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说,2010年以来,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以建设“养鱼稳粮增收基地示范县”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稻田养鱼模式。
2012年,浙江省财政和农业投资基金共计投入600万元专款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目前,全省共有稻田养鱼面积32万亩,主要集中在浙西南山区的温州、丽水,水稻平均亩产为450至50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2公斤左右,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双赢”。
“这一轮的稻田综合种养具有规模化、特种化、标准化、产业化特点,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有过的。”农业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可心说,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将是新一轮稻田养鱼的发动机。加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农产品品牌效应、合作社机械化生产等综合因素,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种养效益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3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