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蓬安县龙蚕镇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3月,现有社员283户,覆盖了龙蚕镇8、9、10、15四个自然村的养蚕农户。2012年养蚕达到2547张,产茧86786公斤,茧款收入251.6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平养蚕9.5张,产茧361公斤,户平茧款收入达到9386元,有效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稳步增收。
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蚕业合作社成立运作6年来,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平等、互助互利”的原则,围绕生产经营实际,提高组织上的保障力、社员大会的凝聚力、监事会的约束力。一是建立完善合作社工作职责和议事制度,确保合作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按照标准化要求建成了会员活动室,图书资料室、制度规范上墙。二是修订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和财务管理等制度,保障了合作社的规范、高效运转,切实维护了合作社社员的利益。三是建立了合作社理事会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合作社理事会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蚕桑产业发展、合作社经营管理及会员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一些影响产业发展和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当中,使合作社真正成为了在关键时候有组织保障,产业发展有所作为,群众困难面前及时解决的“蚕农之家”。如今年为红家坡村(4村)3组杨天富解决小额互助资金和贷款,帮助杨天富解决了改善养蚕设施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
二、依靠科技促进增收。蚕业合作社始终把壮大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科学规划定目标。组织技术骨干社员进村入户,对农户收入情况全面调查摸底,根据农户发展意愿,制定了蚕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当年行动计划,并对农户逐户发放了增收明白卡,农户有增收项目,合作社有明确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二是转变发展方式,走规模效益之路。按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按照“政府主导、合作社实施”的原则,合作社围绕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集中实施蚕桑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开展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向大户靠扰、向龙头企业聚集。累计流转桑园2100亩,建设小蚕共育点3个、集约化养蚕点3个,培育蚕桑专业大户150户,基本实现了产业集约化。同时,从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方面入手,通过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自动上簇等新技术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实施综合开发,不断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为进一步坚定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实施综合开发,从综合开发利用上做足了文章。抓好桑园套种,推广果叶兼用桑,实行桑粮结合、桑经结合等综合开发,有效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使亩桑经济效益由原来2000元左右增长到现在5000元左右。
三、完善服务促进发展。搞好服务是蚕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壮大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服务蚕农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以示范带动农户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带领社员学科技、抓产业、做示范,有力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合作社的逐步壮大。一是积极争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合作社紧紧围绕蚕桑产业化需求,在村道建设、水利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等方面积极争取扶贫、新农村建设项目支持,改善蚕区的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二是要求每个合作社成员要在抓好自身产业发展、带头示范作用的同时,每年至少要联系2户以上非社员农户,向农户传授农村实用先进技术,帮助他们解决生产技术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社员组成服务队,定期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良桑嫁接等服务。三是合作社科学设置了技术服务组、物资供应组、综合利用组、小蚕共育组和产品加工服务组等功能组,合作社有蚕茧收购站和标准化小蚕共育点,全程为蚕农提供产前宣传发动、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按照“合作社+蚕农”的运行模式,实行组织化订单生产,社会化服务,保护价收购,坚定了蚕农发展蚕桑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了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35835.html